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呼伦贝尔垦区开发建设65周年,更是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之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是“农业国家队”,65年来,尤其是7年前,海拉尔农垦和大兴安岭农垦两个农垦集团合并重组,成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产业链条再次优化和配置,企业进一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朝着打造现代农牧业航母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在新的形势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体制改革后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描绘崭新篇章?如何促进草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好农转牧、农牧结合、以牧为主这篇大文章?请看本期“农垦改革百场行”之“呼伦贝尔农垦篇”——
图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的指针式喷灌机正在对小麦进行喷灌。郑永明 摄
1954年,十万复转官兵,义无反顾地奔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发荒地,献身边疆。在这里,垦荒者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黑土地上留下了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闪光足迹。
那时,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
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
草原和北京紧紧相连;
伟大领袖指引方向;
扎根边疆一支箭;
接过先辈套马杆;
继续革命永向前;
啊……
当年,这首《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唱响全国,影响了许多人。
时光荏苒,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从垦区建设初期,只有2.8万亩土地,到2018年时,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拥有600万亩耕地、1000万亩草场、40万亩林地、13万亩水面;从业人员7.4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农垦的发展理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是我们农垦人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集团化、现代化、规模化是我们的主要特点,打造现代农牧业的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形成现代农业领域的航母,是我们呼伦贝尔农垦人努力的方向。”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喜说。
呼伦贝尔农垦人何来勇气?日前,记者来到呼伦贝尔农垦场区进行走访调查。
砥砺前行 绘崭新篇章
1954年,居住在呼伦贝尔的“苏侨”回国,大量牲畜被留在这里。为了加快优良种畜工作进程,中央和政府拨出大量资金,收购回国“苏侨”饲养的三河马、三河牛。当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委员会和呼伦贝尔盟(2002年撤盟设市首府海拉尔)人民政府成立国营农牧场筹建委员会,并由各单位抽调干部专门领导国营农牧场筹建工作。
1955年春,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统一领导全盟国营农牧场的工作,并先后建立了30处牧场。1986年,三河牛作为优良种畜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鉴定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的逐步退让,市场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当时,还未合并重组的海拉尔垦区也在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跌宕起伏。出现了粮食丰产但不丰收的怪现象,卖粮难困扰着企业。
1995年,工商流通企业相继破产重组,让垦区从中汲取了教训,积累了经验,进行了深刻反思。全局工业企业亏损现象凸出,破产重组、濒临倒闭的企业时有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组成调研组多次对农垦的改革、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海拉尔农垦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实践,在反复中探索,在比较中思考,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解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结合国家关于农垦改革的若干意见,垦区改革发展的方向日渐清晰。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农垦改革发展方向,2004年,海拉尔及大兴安岭垦区将统一耕种的16个农场、8个农场的农业有效资产及机务、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先后组建设立为分公司,并与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大兴安岭农场局的资产和人员组建成立为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海拉尔农垦和大兴安岭农垦两个农垦集团合并重组,成立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垦区的发展迎来了新阶段。
“如今,呼伦贝尔农垦走过了65个年头,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国有总产值31.3亿元,粮豆油总产23.6亿斤;牧业生产稳中向好;职工人均收入59750元;按生产实现制计算,2018年实现经营利润1.9亿元。”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总经理,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局长胡兆民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19/20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