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歌手在演唱长调。
比赛现场马头琴悠扬。
长调声声,苍茫质朴。
美丽草原大舞台。
载歌载舞。
谁唱起了长调
“谁唱起了长调
像母亲一样安详
雄鹰展开了翅膀
在天边自由飞翔
谁唱起了长调
像岁月一样悠长
祖先跪拜的地方
花儿静静开放……”
今年7月下旬,新疆和静县第二十二届东归那达慕大会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深处的巴音郭楞乡举行蒙古族长调邀请赛。那天,牧民们早早骑马赶来观看。参赛的选手每一位都是盛装登台,成为草原上最靓丽的焦点。长调歌手们亮开嗓子,仿佛就置身于无垠的大草原中,看到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自由的牧人。马背民族热诚的情感发为心声,化作天籁,那苍茫质朴、高亢悠远的韵调,歌唱故乡、草原、骏马、爱情以及父母养育之恩……每一首长调牧歌,都是一曲美好的诗篇,一个温情的画卷,一次灵魂的诉说。
30岁的牧民依仁且那第四个出场,他身材高挑,神情略有些忧郁,往台上一站,挺拔、英俊,透着几分长调歌者的潇洒霸气。
依仁且那来自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他放牧着40多匹良种马、600多只巴音布鲁克黑头羊,收入可观,生活已经小康。他从小听着父母唱长调长大,对长调有很深的情结。记忆中,父亲只要喝了马奶酒就会尽情地唱上几曲,乡亲们举办婚礼等场合都会请他去唱。不幸的是,父亲早逝,依仁且那唱长调是跟着姑姑学的。他发愿要成为像父亲那样优秀、受人敬重和欢迎的长调歌者。
“每一首长调都不一样,演唱的环境和感受也都不一样,歌者会根据不同场合即兴增加一些自己的激情、感觉在里面。”依仁且那说,“我们祖祖辈辈用歌声表达情感,对长辈、对同辈、对弟妹想说什么话,都可以用歌唱出来。”这次他参赛的长调曲目是《脱颖而出的枣红马》,歌中想象自己赛马得了第一名,骑上获奖的枣红马,去到一个地方唱给亲戚朋友们听,告诉大家这个自豪的消息!然后又骑着马儿去到一个地方,对自己的情人唱这首歌,说“我就是这匹枣红马,除了我没有别人,我就是第一!”
依仁且那是和静县近年来涌现的众多蒙古族长调传承人中的一个。自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蒙古族长调作为国家级非遗和世界非遗项目在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巴州和静县素有“东归故里骏马天堂”美誉,是土尔扈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200多年前,土尔扈特等蒙古部落10多万人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举义东归,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定居。流传在这里的蒙古族民歌因地理、历史条件的不同和生活、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天籁与心籁
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上游牧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长调民歌就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它以思念、赞赏的歌曲为主,大多数都是描写草原、牛羊、白云等,尤以唱马的歌曲最多,充分体现出草原深广无垠的美好景象和草原人敬爱故乡的真挚情怀。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倾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身心的体验。
长调民歌的魅力就在于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达到草原“天籁”与牧民“心籁”的完美统一。她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
这些牧歌,生动地记叙了蒙古民族的历史、生活习惯和英雄传说;反映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深恶痛绝;抒发了追求正义、热爱光明、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
“长调牧歌以女性传唱者为多,姑娘出嫁等都要唱长调。如提亲,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要唱委婉含蓄的长调表明来意,女方家也用长调表达是否有意。男方第二次上门才说出提亲的话,这样表示尊重对方父母。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土壤,所以长调永远不会消失。”这次比赛的评委之一、新疆大学长调研究专家策巴图说,“现在各州、县、乡都有长调协会,民间有很多长调微信群,年轻人也开始学唱长调了。谁唱错了,老人会指出来,并教会他们怎么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13/20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