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传播土族特色文化 “炕头产业”走出国门


  

  

  

  

  盘绣园里,土族绣娘一针一线绣绘幸福生活。

  莲花、宝瓶、彩云、太阳……一个个色彩丰富的、构思精巧的盘绣图案,让带着浓烈民族风情的手包、挂件更显雍容华贵,爱不释手。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盘绣园里,记者看到十几名绣娘围坐在一起,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让一幅幅精美的土族盘绣作品在一双双巧手中诞生。

  班彦,意为“富裕与幸福”,可多年来村里却并不富裕。2015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732人,是省级重点贫困村。2016年,居住在沙沟山里的129户村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搬出大山住进新村。然而,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班彦村制定了村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贫困户产业实施方案,在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的同时,不断挖掘土族盘绣、酩馏酒酿造等特色文化的优势,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炕头产业”做起来

  土族盘绣是土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其针法独特,目前我国其他民族和海外均未发现用这一针法。传统的盘绣选用上等丝线,颜色为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色,色彩的搭配可根据所绣锦物的规格而定,但一般来说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为了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振兴传统工艺、助推精准扶贫,2017年6月,班彦村精准扶贫“土族盘绣”产业申请国家精准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修建了班彦村盘绣园,把在土族家里炕头的活计拿到了盘绣园里来,采用“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与“妈妈制造”公益项目、唯品会电商平台、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通过签订供销协议,由企业统一配发生产材料、图案纹样,提供手工艺生产技术、信息、仓储等服务。让企业入驻乡村,与农户联动发展。

  “我每天一早就来这里上班,这件衣边已绣了8天,需要再绣一个月才能完成。”在盘绣园里,65岁的李立木卡边绣着一件衣边,边告诉记者,要根据订单确定好的图样绣制,这件衣边绣好后,还要与其他人绣的成品合在一起,才能制成一件衣服。

  “由于盘绣的针法特殊,目前尚不能使用机器,所有的盘绣产品,都是绣娘一针一线手工制成。虽然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褪色,不松线。”张卓玛什姐是土族盘绣带头人之一,15岁起就开始研习盘绣。“盘绣技艺,每个土族妇女都具备。希望自己的盘绣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喜爱。”作为盘绣园的负责人,她不仅要与客户一起研发图案,还要负责统计每位绣娘的工作量来计算收入。

  目前,在盘绣园工作的农户有14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绣娘有145人,其中骨干绣娘50人。2017年8月正式开园以来,每位绣娘平均在家门口就能收入2800元左右,这让贫困妇女心里乐开了花。

  

  盘绣作品动起来

  在盘绣园中,大到挂画、茶席、背包,小到口罩、领带、茶杯垫、小挂件等形形色色的产品,各式各样的图案,应有尽有。

  “这些产品大都是由专业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研发的,有一些是我们的绣娘自行创制的。”张卓玛什姐说。目前,市场上畅销的盘绣产品种类已达500多个,有服饰、首饰、高档包、家居、高端礼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会议用品等八大类。在互助县,年产各类绣品5万件,销售收入800万元。

  为了让绣娘们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县里结合非遗传承人进高校研培班项目,在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高校已组织盘绣艺人及传承人400余人参加土族盘绣培训,提升技艺水平。土族盘绣的名声开始被传播到更远的地方。2017年4月,村民许四让什姐代表班彦村贫困绣娘参加大美青海非洲坦桑尼亚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示盘绣技艺,让古老的土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除了盘绣,班彦村村民吕有金有一手祖传的具有土族元素的酿制青稞酩馏酒的手艺,搬迁到新村后,找他买酒的人越来越多。吕有金不但自己脱了贫,还聘请了两个贫困户,每人每月支付2400元的工资。

  “去年靠卖酩馏酒,我收入了10万元。”吕有金说,从前在山上,酩馏酒是在小作坊里生产,搬到新村后,随着市场的扩大,酩馏酒的制作、销售开始逐步规范起来。“现在,我所有的手续都已办理齐全,有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今年3月还注册了‘吕有金’商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青稞 人参 莲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