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广西畅正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赵阿七第一次来到来宾市兴宾区五山镇黄埠村时,看到的还是一片荒地。由于山路难走,农民耕作成本太高,黄埠村的山地大多抛荒,没有利用价值。
赵阿七却看上了这块“宝地”:“四面环山,生态环境好,没有污染,是理想的肉牛生态养殖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兴宾区在贫困村实施了“5+2”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对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进行“以奖代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禀赋吸引了畅正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黄埠村发展肉牛产业。如今,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养殖基地已经初具规模,肉牛存栏量达到1000多头。
兴宾区是来宾市唯一的市辖区,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区,总人口11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5%,人均耕地仅2亩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土地稀缺,导致了兴宾区贫困人口总体数量较大的现实情况。
兴宾区共有82个贫困村,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发生率已从2015年的6.3%下降到2018年底的2.97%。然而,目前还有20个贫困村、7775户贫困户、约2.8万人没有脱贫,被确定为广西8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之一。
面临这样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兴宾区采取了“外引龙头+内培动力”的方式,一方面搭建良好的政策平台,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助力兴宾区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一方面整合扶贫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贫困村的内生动力。如今,兴宾区贫困村的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产业基础正在这片土地上牢牢扎下根来。
“好的政策,是扶贫产业生长的土壤。”兴宾区副区长江沁霖介绍,兴宾区根据自身特点,规划了“5+2”特色产业发展规划——“5”即糖料蔗、柑橘、优质稻、肉牛和桉树5个主导产业,“2”为茄果类蔬菜和土鸡养殖。每个贫困村可以在“5+2”产业中,选择3个作为特色产业,并根据地方实际,确定1个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性的备选产业。对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以奖代补”: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脱贫户、未脱贫户每户每年封顶补助1万元;脱贫户每户最高补助5000元;2014年和2015年退出户每户最高补助1000元。
广西畅正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为了发展特色产业,由来宾市招商引资引进的龙头企业。
赵阿七告诉记者,公司带动周边农民,从外地收购小牛育肥。以西门塔尔牛为例,买来7-8个月的小牛,育肥半年,能从500多斤长到1000多斤,以20元/斤的牛肉价格计算,农民养一头牛,利润能达到5000多元。“此外,公司收购牧草、甘蔗尾梢、玉米秆和稻草等,变废为宝,让农民二次增收。”
在五山镇马则村的五关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区,三利湖畔,1600多亩的稻田里正在进行“稻虾共生”“稻螺共生”生态养殖。
“土地有肥沃、富硒、方便排灌的优势,可是这样的优势要如何发挥出来?我们引进广西五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水产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聘请桂建芳院士作为技术指导,注册了‘北回桂稻’品牌,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五山镇党委书记韩潇介绍说。
龙头企业的入驻,也激活了贫困村村集体的收入。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五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每年支付租金及务工费近100万元,马则村村集体每年的入股分红在10万元左右。通过统一技术标准,赊销苗种和饲料,共带动周边14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同时,兴宾区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活村庄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在财政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兴宾区政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东西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等4425万元,在82个贫困村统一发展光伏产业,引导53个“空壳村”“薄弱村”入股正大集团发展生猪养殖。
在兴宾区农民工创业园的屋顶上,铺满了一排排光伏电板。创业园的10幢楼,装机总容量为1.98兆瓦。从2018年7月份选址,到2018年12月竣工,兴宾区仅用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218个光伏安装点、166个户表、装机总容量6.15兆瓦的光伏项目。
“我们优先考虑村委、学校、工业园区等公共设施的屋顶,不占用耕地。兴宾区贫困村82个,每个村都建设有75千瓦的光伏扶贫发电项目,产权归属相应的村集体所有,预计每个村年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江沁霖介绍,“光伏项目建成后,可持续运行20年。根据这半年来的联网发电情况估计,全区光伏扶贫项目每年可产生收益360多万元,为82个贫困村带来了持续稳定的‘绿色’收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24/20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