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老井”换新颜 穷村奔小康


  嵩山脚下有个老井村,老井村村如其名,在村东头那口老井井沿上,提水麻绳勒出的道道槽痕诉说着村里的“吃水难”。从老井向西走一公里,半山坡上的破窑洞道出了村民曾经的“住房难”。再往西走两公里,一排排住宅楼则是如今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碎石小路到水泥大道,从吃水难到家家通上自来水,从破窑洞到现代化社区,从年轻人争相外出打工到回村就业,这些变化印证着老井村从穷山沟到小康村的巨大转变。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河南“最美村官”、老井村党支部书记刘庭杰30年如一日投身农村、服务乡里,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和村民一道解决了出行、吃水、用电等难题,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还捐资一亿多元为村民建起了现代化社区,让老井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穷山沟,一跃成为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小康村。

  

  “小家过好不算‘能’,大家过好才是‘能’!”

  老井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东南的山沟里,因村子里有一口据传是清朝时期修建的老井而得名。“老井吃水贵如油,好小伙娶不上赖媳妇”,这句在村里流传多年的顺口溜道出了老井人的无奈。

  1963年出生的刘庭杰不到10岁就开始帮着家里担水,记忆里年少时一直饥肠辘辘。初中毕业后,为了填饱肚子,他下矿挖煤,到周口贩煤,再把当地的西瓜拉回登封卖。他说:“每天鼻子里都是煤渣,只要能多赚点钱,再苦再累也愿意。”就在那段用命挣钱的日子里,刘庭杰听说镇里要为村民打井,毫不犹豫带头捐了500元,这在当时比国家公职人员一年的工资还要高。

  这一捐,惊动了时任大冶镇党委书记刘圈,他特意找到刘庭杰,劝他回村竞选村干部,“老井村如今一没有路,二没有水,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就需要像你这样有干劲、有头脑的人带着大家往前奔。小家过好不算‘能’,大家过好才是‘能’!”

  1988年,刘庭杰当选老井村村委会主任,两年后又当选老井村党支部书记。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咋致富等问题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要致富,先修路”。当时老井村都是土路、山路,村民种地、外出都是肩挑背扛,想做点小生意十分艰难。刘庭杰便发动村民放炮开山,堆石填土,修起了村里第一条沙石路,把老井村和山外的世界连在了一起。但老井村水土流失严重,修好的路被一场雨就冲坏了。刘庭杰又多次带领村民对道路进行整修,终于在2008年建成了环绕全村、并与县道对接的水泥路。

  “自从水泥路修好后,村里很多人买了摩托车,有些还买了轿车,到村办企业上班,去附近煤矿打工,都便利多了。”村民吴运良感慨,老井村祖祖辈辈“出行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1993年,刘庭杰筹资30万元,历时半年,打了一眼256米的深水井。水有了,他想着村里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不能没有自来水,干脆一步到位,架设入户管道,给村里的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结束了老井村人担水的漫长历史。1998年,刘庭杰又筹资100多万元,架设和改造了村内的高低压线路,解决了老井村的生活和工业用电问题。

  路通了,水来了,电有了,村民生存的基本问题解决了,如何让村民发家致富又提上日程了。当时的现实状况是,老井村石厚土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刘庭杰思来想去决定发展村办企业。

  “如果赚了,大家共同分红,如果赔了,我按银行利息给你们付钱。”为了打消村民不敢投资的顾虑,刘庭杰带头把自己的所有家当投进去,向大伙儿郑重承诺。就这样,老井村先后创办了水泥制板厂、钢窗厂、粉沙厂和耐火材料厂,穷山村有了像模像样的集体经济实体,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500元一跃突破1.2万元。

  

  “不盖就不盖,一盖管几代!”

  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刘庭杰逐渐经营起拥有煤炭、房地产、旅游、文化、金融等跨行业、多产品的锦鹏集团。致富不忘本,他山里人的朴实劲儿越发显现。

  近年来,刘庭杰建起了登封市首家五星级酒店,服务当地旅游业发展;在新疆投资水泥厂,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作贡献;在海南建设国际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助力海南自贸区现代农业发展。他用这些项目挣来的钱不断“反哺”老井村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每逢重大节日,刘庭杰都要跟家人一起带着米、面、肉、油和慰问金,送给村中的贫困家庭和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对村里每位考出去的大学生,他每年都会捐助5000元生活费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现代农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