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山底”到“山顶”的攀登


  2010年,贯穿全村的城(城口)巫(巫溪)公路通车,兴田村看到了发展的契机。2012年,东安镇党委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鼓励群众修建统一命名为“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家乐。一开始,只有6户人跟着干了起来。

  兴田村村民唐任平就是6个“吃螃蟹”的人之一。村里开动员会时,他正在攀枝花打工。与留守在村里的父母多次沟通后,他毅然辞工回家。当年,他的4间客房收入了8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次年一开春便把住房扩建了一层,床位也增至20个。“我们这儿到处都是森林,门前的亢河清澈漂亮,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夏天最热的时候,也不过20℃,搞旅游肯定赚钱噻。”唐任平说,从2013年起,“大巴山森林人家”每年给他带来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2013年,和唐任平同村的赵永兰因车祸左脚粉碎性骨折,长期在外务工的丈夫也因此放弃工作回家照顾她。家里入不敷出,成了建卡贫困户。看着开始营业的这6家大巴山森林人家生意火爆,再加上县里、乡里都有补助,赵友兰心里“痒痒”起来。2014年,拄着拐棍的赵友兰多方筹措资金,她的森林人家破土动工。

  2015年,赵友兰赶在夏季到来前顺利开业。“没想到,生意这么好!”赵友兰的森林人家在40多天的暑期,靠着8间客房和餐饮就纯收入5万余元,不少游客把第二年的房间都预定了,一订就是一个月。

  房间不够住啊!心头火热的赵友兰,赶紧又借钱扩大了森林人家的规模,客房增加到16间。

  “在外打工日晒雨淋,现在靠风景就赚钱了。”2016年,唐任平把以前的住房卖了,新修了个更大的。“现在每年收入15万以上没问题。”唐任平笑容满面。

  2018年,兴田村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121户,床位3515张,年接待游客逾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0余万元,全村90%的农户直接或间接从业乡村旅游,年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现在,兴田村已经成为重庆乡村旅游的代表,是周边城市重要的消夏避暑目的地。

  城口县发挥独有的生态优势,围绕集中安置点,全面整合农村田园风光、古树群落、山水美景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户为单位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唱好旅游四季歌,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赏叶、冬玩雪的特色旅游基地,带动“大巴山森林人家”成为乡村旅游扶贫的知名品牌,持续推进重庆特色旅游基地、全国知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同时,城口将发展资金从“城里”带到“乡里”,大力推动城市资本下乡进村,为扶贫输血造血。建立3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带动了200多个市场主体投入乡村旅游发展,直接发放贷款9000余万元,撬动了近3亿元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建立22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创新实施“户贷户用、户贷合伙、户贷委托、户贷入股”模式,实现4311户贫困户获得贷款2.097亿元。

  这里的山川、森林、溪水等宝贵的自然禀赋,正成为城口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内生动力

  从“等靠要”到“比赶超”

  “一共养了95桶中蜂,年收入5万多元。”东安镇贫困户王喜才说。他早年患上脑萎缩,精神错乱,病情得到控制后,开始学技术养中蜂,几经沉浮,终于成功,并且有了现在的小洋房。

  河鱼乡贫困户彭时俊曾是村里有名的懒汉,精神萎靡,无欲无求,被邻居嫌弃。精神脱贫系列工作后,彭时俊像换了个人,深感贫穷没面子,变得干劲十足。原来“上顿吃了找下顿”,现在有了产业、有了新房,年收入3万元。他常说: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快,就能脱贫。

  明通镇居民苏必轩被评为新乡贤后,带领周围乡贤奔走于乡镇各地,成了群众信得过、党政信得过的“党群桥梁”。哪里脱贫攻坚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从不要镇里一分补贴,是明通镇群众的脱贫攻坚带头人。

  扶贫先扶志。城口县把推动精神脱贫、增强内生动力作为精准扶贫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党恩教育进农家、村规民约进农家、典型示范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家、文化滋养进农家”活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激发,涌现出一大批脱贫致富光荣户,一批贫困群众自愿不当贫困户,其中仅明通镇就涌现出170余户。

  如今的城口县,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抓住电商扶贫和“互联网+扶贫”的发展机遇,借势当地原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生态优势,加快构建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和旅游产业新格局,实现长久稳定的脱贫,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逆袭之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森林 气候 生态农业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