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把生活过成诗,还是把自己过成诗


  近日,农民诗人李松山因为一些新媒体的报道而广为人知。报道的题目有很多,但出现次数最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是《听风、看雨、放羊、写诗,39岁农民把生活过成了诗》。

  单看这个题目,相信能激活一些读者潜伏已久的“文艺细胞”,能让一些读者想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经典表述——“人,诗意地栖居”,能让一些读者涌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浪漫想象……我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打开他的相关报道,不仅如此,我还怀着这样的心情,细读了一些他的诗歌,梳理了一下他的人生,还原了他的生活。等我做完这些,却读出了这么一种感受:他并没有把生活过成诗。

  诗,本是一个很多元的概念。诗,可以有多种体裁,可以是诗经体,可以是楚骚体,可以是汉乐府体,可以是唐诗、宋词、元曲等。诗,可以有很多种审美风格,可以是静逸明秀的,可以是清刚劲健的,可以是慷慨奇伟的,也可以是冷落寂寞甚至悲凉瘦硬的。

  但在“把生活过成了诗”这样的语境下,“诗”不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是一个确定的概念。这里的“诗”,是“如诗如画”,是“诗意栖居”里面的“诗”,是“诗和远方”里面的“诗”。这里的“诗”,是李白的,而不是杜甫的,是清新悠远的,是闲适美好的,是浪漫脱俗的。

  那农民李松山有没有把他的生活,过成我们阅读想象中的这种“诗”呢?答案是:没有。听风、看雨、放羊、写诗,是李松山的生活,但这是一种装了“滤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

  我搜集过李松山那个村庄的图片文字资料,我也梳理过其他村庄的生活生产样貌,得出的答案是:很难用“把生活过成了诗”这样的句子,去形容或是概括农民的生活,更别说是去形容或是概括一个残疾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普遍收入是较低的,一个残疾农民依靠放羊得来的收入,更是可想而知,要是遇到贫病交加,这样的生活,又有几份诗意可供想象?农村的整体环境是较差的,在农村生活,有“听风、看雨”的时候,但在一些地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也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样的生活环境,又有多少诗意可供品尝?

  李松山是一个诗人,认识一个诗人,除了要走进他的诗歌,更要走进他的生活,尤其要走进他全部的生活。

  李松山的生活,有现实的一面。家里的那几亩麦子,是他的食物来源;山坡上的那一群羊,是他的经济来源。单靠这些,他能过上什么标准的生活呢?更别说,当下的他,还需要依靠药品来维持生命健康。李松山自己说过,“写诗只是爱好,把地里的活儿照顾好,不教我母亲担心,这就是我的愿望。”这恰恰说明,当下的他,在生活上,还不能完全做到让母亲放心。

  但李松山的生活,也有超脱现实的一面。别人去放羊,会带着放羊工具,他除此之外,还会带本诗集。正是有了文学的浸润,他的胸怀变得宽广强大,对命运的坎坷,选择坦然笑对而不是愀然退缩;他的心灵变得纯真透彻,对平凡的生活,选择发现美丽而不是沉沦庸常。也就是说,李松山并没有太多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站在这样的角度,与其说李松山把生活过成了诗,还不如说他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诗。

  李松山3岁那年患病落下残疾,9岁那年为了让姐弟完成学业,父母只好让他辍学,最开始的时候,他的人生是一首悲伤的诗;李松山15岁的时候,决定要学习,他通过看电视认字,通过手机认字,还陆续存了100多本中外诗集,这个学习习惯一坚持就是21年,这个时期的李松山,是一首坚持的诗;从2016年开始,李松山的诗,陆续得到发表,直到《诗刊》发表了他的十几首诗,他的诗名终于走出地方、走向全国,这个时期的李松山,是一首闪光的诗。大不幸、长坚持、小确幸,他的人生是一首海浪般波澜起伏的诗,他自己是一首航灯般坚定如一的诗。

  有些时候,我们容易把一些关键主体弄混弄错。去年高考结束后,有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广为传播,其实真正需要感谢的主体,不是贫穷,而是在贫穷面前不服输的那个女孩。同样的道理,李松山“过成了诗”的主体,并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人生,是他自己这个人。当然了,李松山的人生和个体之“诗”,不是闲适脱俗的“诗”,而是坚强瘦硬的“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