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水稻的前世今生


  首先,广府的“粉”。“粉”大多是条状、丝状,柔韧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上各种菜码或汤料,真是无比美味!也可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南方消费者)的喜爱。

  广州比较有名的米粉主要有肠粉、猪肠粉、沙河粉、濑粉。

  肠粉始于唐朝,源于泷州(今罗定)。因是唐朝泷州龙龛道场一名叫惠积的佛家人无意发明,所以又叫惠积糍、龙龛糍。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转到罗定州吃龙龛糍。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龙龛糍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糍并不算是糍吧,反而有点像猪肠子,不如就叫肠粉吧。后来他回到了京城,还对罗定的肠粉念念不忘,而肠粉亦因此在广东传开了。

  肠粉已经是广东著名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又分咸、甜两种。按流派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布拉肠粉,另一种是抽屉式肠粉,由于使用的制作工具不同,所以导致做出的肠粉都不相同。如猪肠粉,味淡无馅料,是由米浆卷成卷状然后切粒,每粒的横切面有如树木的年轮般成不规则的圈状,配以不同风味的酱油而成。

  而沙河粉则因出自沙河而得名,传说是在清朝末年,一位宫里的御厨为了报答沙河镇上一家“义和居”小食店店主的施粥之情,而亲自制作的。

  其次是客家的“粄”,古汉语,客家语特色词汇。据记载,为了避免战乱,自公元317-589年五胡乱华起,中原地区的人们经过五次大迁徙来到南方,成为了今天的客家人。客家“粄”之于客家人,是儿时的母亲手艺的味道,是萦绕心头的故乡味道。每每吃粄,其味道就会引起客家人浓浓的乡愁。目前,在广东的梅州,仍保留着甜粄、发粄、味酵粄、老鼠粄、煎粄、忆子粄等“米粄”数十种之多。

  最后,潮汕的“粿”。潮汕祖先从中原一直南迁到粤东,在北方祭祖的习俗是用面食当果品,但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这就是“粿”的来历。在潮汕,逢节必有,正月团圆饭、喝茶时总会“烙粿”来吃,粿不仅是精致小吃,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还蕴涵着浓厚的地方特点。粿不同形状往往寄予了好意头,如鼠曲粿印成桃形,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红桃粿被染成红色,代表吉祥如意的象征,粿类蒸熟制作,寄予了蒸蒸日上的愿望。目前知道的粿的种类有:鼠曲粿、红桃粿、甜粿、菜头粿、荷兰薯粿、鲎(huo)粿、水粿、酵粿、朴籽粿、草粿、无米粿、炒糕粿、乒乓粿、小米粿、粿条等。

  丝苗米的发展

  丝苗米,是岭南传统优质大米的代名词,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籼稻优质稻米,米粒纤细苗条、晶莹剔透,米饭油光亮丽、香滑可口。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等美誉。

  现实中,增城丝苗和马坝油粘作为早期丝苗米的典范,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曾作为朝廷贡米。现存有历史记载的增城丝苗最早见于清朝庚辰年(1820)版的《增城县志》,“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

  据传,丝苗米与一座寺庙有关。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距荔城(增城)十二公里的白水山(白水寨)有一座栖云寺,是隋朝初年一个叫栖云的和尚所建,鼎盛时期有僧侣一百多人。这里的僧人与其它寺庙不同的是,他们喜爱收集各地不同的稻谷品种,择优劣汰,培育优良稻谷。其中尤以明代僧人智琛、半叶两人,常常远足雷州、梧州各地,一边化缘,一边采集各地谷种,播种在寺前那一片稻田里。经过多年不断的取舍,选择细小油润、口感香绵的稻粒,终于培育出后人称“白水丹邱丝苗”的品种。因粒形细长晶莹剔透,油光丝滑而得名“丝苗米”,山下的村民又叫“寺庙米”。

  南方为籼稻米,以丝苗米最为出名。“纤丝苗条、晶莹剔透;油光亮丽、香滑可口”,丝苗米米粒尖细,表面光滑,透明而有光泽,甜、滑、香集于一身。因其米粒细小、细长,更有利于优质有机物质及香味物质的转化、运输和积累顺畅,相对大颗粒品种,在籽粒灌浆充实过程中,更容易使得米粒饱满,心腹白少,外观靓丽、整精米率高、米饭柔软有弹性,以及达到其他优质指标。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制定的广东丝苗米的品种标准和产品标准中,重要的指标就是糙米粒长≥6.5mm,谷粒千粒重≦21g,长宽比≥3.5。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品种 驯化 粳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