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告别漂泊走向新生


  本报记者李鹏

  在西藏日喀则吉隆镇,曾经生活着这么一批人:他们没有国籍,没有土地,靠着打零工,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如无根之萍漂泊在中尼边境地区。

  他们是达曼人,“达曼”藏语意为古代骑兵的后裔,相传是尼泊尔廓尔喀人后代,十八世纪末遗落在这里,200多年来,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无国无家。

  2003年5月26日,是每一个达曼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经中国政府批准,达曼人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有了房子、有了土地、有了学上,有了中国公民可以享有的所有权利,从此达曼人的历史改写,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如今,紧靠216国道的达曼村一排排灰顶藏式院落整齐划一,一尘不染的水泥路面直通每家每户,孩童在村马路边玩耍,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唠着嗑,达曼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达曼铁匠的新生活

  叮叮当当,伴随着炉火迸溅、铁锤起落,巴桑次仁正在和他的伙计们打制镰刀,打铁技艺是达曼人的古老传承,达曼铁匠是远近闻名的,在吉隆镇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达曼人打制的生活用具。达曼人打铁一般需要4个人分工协作,负责火炉、钳铁块、打制和递换工具,几块石头支起火炉,准备好铁块、铁钳、铁锤等工具,一个简易的打铁铺就成了。巴桑次仁是负责捶打和敲打的:先将铁块在炉火上烧红,在砧板上用大铁锤捶打,如此反复十余次,一个镰刀的雏形就打制出来了,再用小铁锤对镰刀形状和刀刃敲打,装上木质把柄,半个多小时,一把镰刀出炉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当日,巴桑次仁对当天的生意还是比较满意的。不到中午已经打了6把镰刀,一把80块钱,修了两把砍刀,一把10块钱,几人平分下来已有100多块钱收入。

  巴桑次仁说:“最重要的是现在有了自己的打铁铺,之前都是给别人打铁。”在达曼村后有一排打铁铺,每个铺子不到10平方米,但有了属于自己的铁匠铺,达曼铁匠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纺织机前话心声

  “哐哐哐……”木质纺织机前,已经64岁的云丹双脚踏板交替,手上机杼和梭子翻飞,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由红白黑三色组成的一副藏式毛毯已经织了一半,“5天可以织一个,能卖七八百块钱。”

  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从吉隆沟搬到达曼村的场景:“当时高兴得很,一辆解放大卡车几乎把全部人的家当都搬来了,因为除了被褥、锅碗瓢盆没有其他的家当。”指着自家的房子,云丹说:“房子都是政府给的,家具也是政府配的。”刚搬来时是两层土石结构的房子,之后地震重建了现在的房子,这几天政府又要出钱对围墙、屋顶进行翻修。

  对之前没有国籍的日子,老人记忆犹新:“没房子,租个铁皮房,一家人挤在一起,给别人种土豆、挖土豆、洗衣服,现在吃的住的穿的都好,大米面粉糌粑都有。”现在她光是边民补助、老年补助等一年就有1万多元。老人每年还跟着村里人一起进山挖药材,一年下来也能有5000多元收入,去年她又学习编织毛毯,打算多增加点收入。

  老人说,给了政策,不能只靠政策,还要趁着身体好,靠双手多挣钱,趁还走得动,多出去看看。她想圆祖祖辈辈200多年的梦,因为没有国籍,祖祖辈辈只能在边境区域生活,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2005年发下来户口本和身份证后,云丹已经去过拉萨3次了,2007年她又跟着女儿到了成都。

  “这两年看能不能去北京,看看天安门,能见到习总书记就更好了。”机杼不停编织着美好生活,云丹也在憧憬着她的下一个旅程。

  老村长的新愿望

  老村长洛桑已经50岁了,从他1988年当组长算起,足足当了30年的村干部。他曾有很多愿望:小时候他希望能有自己的家,希望不用捡别人的旧衣服旧鞋子穿、不用吃别人吃剩下的饭,希望父亲不用天天去打铁,因为打上一天的铁只够一家人一天的饭;青年时他想和别的青年一样到日喀则、拉萨去打工挣钱,可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证连边防站都过不去;当了村干部,他又想让孩子们都能到大教室里去读书,而不是只能趴在窗外看着。

  他的这些梦想现在都实现了:住着近百平方米的房子,3个孩子一个当兵、一个搞运输、一个嫁到了内地,自己吃穿不用愁,重要的是全村的孩子都能上到学了,还是全部免费,更让他高兴的是前年村里终于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以前吃饭都成问题,上学更别提了,现在不光住着大房子,很多村民都能戴起金银首饰了,这在20年前也只是想想而已。”洛桑感慨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后代 面粉 大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