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减法加法两手抓
本报记者朱海洋
18年前,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启辉煌篇章,成为中国大陆首个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此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带领农民闯市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先行先试的浙江也率先面临“成长的烦恼”:“空壳社”“僵尸社”怎么办?
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浙江一手抓减法,试点注销一批“空壳社”“家族社”“休眠社”,另一手抓加法,筛选培育一批规范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管理扶持机制。
从中国大陆第一个经工商注册登记,到当时全国唯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试点省,再到出台全国第一部创制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直领跑全国。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全省合作社数量超过4.2万家,经营服务总收入达518亿元。
尽管速度惊人,但浙江省也发现,合作社发展不规范、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浙江进入正本清源、换挡提质的新阶段,逐步推动合作社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清除农业现代化路上的“拦路虎”,让“空壳社”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改造的改造。
要清理,必须得摸清家底。浙江的做法是,由县级农业部门指导,各乡镇(街道)联合农业、工商和税务等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合作社进行清查、分类梳理。
对于宜注销登记的合作社,浙江一些地方采取税务、工商注销登记简化方法,减免相关费用,畅通合作社退出机制,并开展现场批量办理工作。对于有一定服务能力但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则采取一社一策的方式,协助其制定并落实改造方案,努力达到规范社、示范社标准。
具体如何提升?记者了解到,在示范合作社的创建过程中,浙江主要强调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标准、利益分配等制度,鼓励成员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资。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经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合作社监督管理涉及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等多个部门,浙江清理准顿和规范提升,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让各地、各部门建立起相应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比如,农业部门承担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工商部门具体承担注销登记工作,税务部门具体承担税务清算工作,乡镇(街道)负责调查摸底等统筹管理工作。
创新是浙江的另一大法宝,同样体现在对合作社发展实力的提升上。据介绍,浙江通过创新要素集聚机制、创新服务范围、创新经营方式,引导合作社依托土地、资本、技术、品牌等要素,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较大规模的新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支持规模较大、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和联合社开展互助保险试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双向流通机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参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1-14/33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