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泥鳅 农村新报讯 湖北宜昌 朱义海
我的家乡在鄂西北、长江三峡西陵峡北岸的深山里,名叫古村坪。
儿时,家乡水田里的泥鳅和黄鳝,肉质肥厚而鲜嫩,味道纯真,特别好吃。那时,泥鳅是家乡宴席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大菜。
三十多年前,家乡水田里全部施用农家肥,不施化肥,也不打农药。有虫灾发生时,则发动生产队的男女老少下到田里捉虫。田里无毒害物的污染,给泥鳅、黄鳝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每年春回大地,忙活的父辈们扛着梨耙牵着牛,下到水田里三犁三耙,把水田整得一平如镜。栽秧前后的时间内,水田里清澈见底,只要白天是大好晴天,泥鳅夜晚就会从泥土里钻出水面乘凉。这样,晚上照泥鳅是特有把握的事。
照泥鳅要准备好针扎子、篾黄火把、油亮子等各种工具。篾黄火把照泥鳅很麻烦,要有专人扛火把,跟在照泥鳅人的后边,一条一条田埂的来来去去。也有用老松树蔸油亮子照泥鳅的。油亮子不是常有的东西,也怕风,熄灭后不好接火。后来,家乡人开动脑筋,专门用木头和玻璃制作防风灯罩,将煤油灯放在里面,照泥鳅就不怕风吹了。
照泥鳅要选择时机,白天比较燥热,晚上八点钟左右最好。因为这个时候泥鳅也怕热,会从泥土里钻出来乘凉,这时照泥鳅决不会空手而归。
十一二岁的我,经常给父亲打帮手照泥鳅。父亲左手举着火把,或者提着油灯,右手紧握针扎子。我则一手提着竹篓,一手扛着篾黄火把,紧紧跟在父亲后面。当父亲的针扎子上了泥鳅时,我得急忙把竹篓子亮到父亲面前,让他用力把上手的泥鳅磕碰到竹篓里,免得泥鳅又弹跳到水田里去了。家乡有句俗话说:吃泥鳅时没有照泥鳅时欢。每次去照泥鳅,父亲和我心情一样,总想运气要好,多照一些泥鳅。当然,运气有好有歹,一次照两三斤或四五斤的都有。
初中毕业后,我被大队安排到小学当民办教师。学校任教的公办、民办老师十六人,一星期住校生活五天半时间,每天餐餐吃饭两桌人,蔬菜供应是最大的难题。每年春夏之交,放学后,我们抓紧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改作业,吃晚饭后分成五组,三人一组,分别到学校周围的水田里照泥鳅。几个小时后,各小组的老师带着战利品回到学校,由管事务的老师一一过秤,每次都会收获十五六斤泥鳅。那些日子,我们的餐桌上,多了一盆泥鳅煮咸菜,特别诱人下饭。
后来,家乡的水田全改了旱地,栽种了茶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后,就见不到泥鳅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11-29/19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