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卢良恕:首倡“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农村新报讯 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曾主持选育了“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多项农业发展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重视和采纳,创造性地提出了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等重要战略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为国家制定重大规划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以来,在其为代表的农业专家的推动和建议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多次被写进中央 “一号文件”。
■走遍山水,只为振兴农村经济
进入农业领域近70年,卢良恕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到一处,他都能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新的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相当一部分被采纳。
1983年,卢良恕到甘肃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考察时提出,发展北方旱地农业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从单纯强调旱改水,转向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并重,以旱地农业为主;从单纯依靠工程措施,转向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山、水、草、林、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1984年,他赴贵州考察时提出,山区农业要重点建设开发型和开放型相结合的农业,对内实行全面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对外实行层层开放,把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工业;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视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种植业“食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建立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尽快采取适用的先进配套技术,加速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要全面规划,分类指导。这些意见,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7年,他在考察海南岛农业后,提出在开发海南岛时,应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引进和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资源不断再生和更新,技术迅速提高,实施产业化经营。
1988年,国家开发黄淮海平原时,卢良恕和十多位专家一起深入冀豫皖三省的重点开发地区实地考察、调研、评估了黄淮海平原到2000年新增2500万吨粮食、100万吨棉花、150万吨油料、200万吨肉类的生产潜力和可行性,对实施这四项指标的布局、商品基地建立、投资管理使用、科技投入以及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被国家采纳,把该区域列入了“八五”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
■ 首倡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1992年6月,卢良恕作为首批大陆著名科学家访问台湾时,他在学术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概念。
“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概念的提出,先后受到几任国家主要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国家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现已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卢老194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小麦育种与栽培上的成就崭露头角的卢良恕,已开始涉足于农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农业整体发展问题的研究。
1970年,他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发挥了改革的“排头兵”和“样板田”的作用。
此时,卢良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即“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等。他指出,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中国要从实际出发,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核心内容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相结合,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1993年初,积聚了几十年农业现代化研究经验的卢良恕,又牵头主持了一项事关国民经济基础、事关九亿农民、事关未来几十年农业问题的大课题,即“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9-24/19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