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卢良恕:首倡“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
|
零零社区网友 2016-09-24 互联网 |
|
图文:卢良恕:首倡“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农村新报讯 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曾主持选育了“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多项农业发展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重视和采纳,创造性地提出了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等重要战略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为国家制定重大规划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以来,在其为代表的农业专家的推动和建议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多次被写进中央 “一号文件”。
■走遍山水,只为振兴农村经济
进入农业领域近70年,卢良恕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到一处,他都能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新的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相当一部分被采纳。 1983年,卢良恕到甘肃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考察时提出,发展北方旱地农业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从单纯强调旱改水,转向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并重,以旱地农业为主;从单纯依靠工程措施,转向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山、水、草、林、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1984年,他赴贵州考察时提出,山区农业要重点建设开发型和开放型相结合的农业,对内实行全面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对外实行层层开放,把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工业;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视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种植业“食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建立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尽快采取适用的先进配套技术,加速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要全面规划,分类指导。这些意见,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7年,他在考察海南岛农业后,提出在开发海南岛时,应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引进和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资源不断再生和更新,技术迅速提高,实施产业化经营。 1988年,国家开发黄淮海平原时,卢良恕和十多位专家一起深入冀豫皖三省的重点开发地区实地考察、调研、评估了黄淮海平原到2000年新增2500万吨粮食、100万吨棉花、150万吨油料、200万吨肉类的生产潜力和可行性,对实施这四项指标的布局、商品基地建立、投资管理使用、科技投入以及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被国家采纳,把该区域列入了“八五”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
■ 首倡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1992年6月,卢良恕作为首批大陆著名科学家访问台湾时,他在学术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概念。 “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概念的提出,先后受到几任国家主要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国家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现已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卢老194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小麦育种与栽培上的成就崭露头角的卢良恕,已开始涉足于农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农业整体发展问题的研究。 1970年,他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发挥了改革的“排头兵”和“样板田”的作用。 此时,卢良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即“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等。他指出,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中国要从实际出发,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核心内容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相结合,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1993年初,积聚了几十年农业现代化研究经验的卢良恕,又牵头主持了一项事关国民经济基础、事关九亿农民、事关未来几十年农业问题的大课题,即“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 这一研究堪称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中最系统的应用基础性研究。经过研究,卢良恕团队对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提出了五条重要建议:一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是以农民为主体,建设发达的现代农业基础产业,迎接跨世纪的历史机遇;三是以乡镇企业为强大支柱,以小城镇为城乡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四是以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加强林业与生态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五是以改进政府宏观管理为依托,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八五”期间,受国家科委委托,卢良恕和几位专家又主持了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生产力”的研究项目。他们根据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将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新观点,即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增加资源产出率;控制人口,提高素质;防止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和繁荣、昌盛、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观点,对于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影响深远。
■ 建言体制改革助农业科技腾飞
1924年11月3日,卢良恕出生于上海,是新中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曾主持我国南方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于1954—1958年间主持选育了“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下游大面积推广,推动了南方及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 一路走来,卢良恕深深懂得科技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多么重要。当1982年7月中央组织部调他到京就任中国农科院院长时,他感觉重任在身。 为了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卢老和农科院另一位老专家刘志澄研究员曾联名写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反映粮食安全问题。温总理收到当日即向相关部门作出重要批复。在这份报告中,他建议中央政府未雨绸缪采取特殊措施,关键是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 卢院士已在农业科技战线奋斗了近70年,亲眼目睹、切身感受和亲自参与了改革开放30年间一次又一次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他多次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直接提出改革建议,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卢老不无欣慰地说:“我过去曾多次建议在中国现有经济和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科技应密切与生产相结合,加强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发展。这个建议已为国家所接受,并写进了1986年的 《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之中。” 在卢良恕院士等多位农业专家的积极推动和建议下,2005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农业新观
卢良恕院士认为,耕地和水资源越来越稀缺,传统农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1.由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方式转变。改变传统的、以人畜力为手段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单一的、以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为特征的、低效率的资源要素组合形式,实现自然经济型农业向市场经济型的现代农业转变。 2.以食物消费结构为导向,对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玉米、绿肥、牧草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 3.由仅仅依靠耕地资源生产的传统农业,向开发和利用整个国土资源的现代农业转变。在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基础上,面向整个国土,特别是丘陵山区、草地、内陆水面滩涂和近海资源,开发各种食物和营养源。同时,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使资源持续利用。 4.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食物观念。长期以来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形成了“粮食”就是“食物”的观念。
|
|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9-24/1973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