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县级电商平台关门,有的村淘点每月领补贴才能活,有的小卖家亏损多——图文:农村电商热的冷思考 农村新报讯 记者雷闯 实习生杨曙
“信心满满搞电商,却亏损6000多万元,平台关闭了。”
“电商村级服务中心每月都要领政府补贴,否则,立马关门。”
“如何搞好农村电商,大家还在探索中,没有成功的模式。”......
被誉为蓝海的农村电商,风险与商机并存。
22日在汉闭幕的县域互联网高峰论坛上,百余家电商企业集体思考,蜂拥杀入农村电商市场抢食“蛋糕”时,还有哪些风险要规避?还有哪些问题要正视?
运营一年,亏损6000多万元
农村市场消费实力有待检验
阿里研究院预计,今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
“蛋糕”诱人,除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大佬外,农商1号、乐村淘等一批电商新秀,也纷纷抢滩农村,并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业内人士介绍,农村电商的核心是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两大问题,电商企业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展开角逐。
然而,市场总有残酷的一面。
“本以为是蓝海,却跳进了‘火海’。”今年1月,我省某县一家农村电商平台运营一年,在亏损6000多万元后悄然关闭。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电商平台的定位是工业品下乡,他们在160多个村的小卖部建立代理点,但由于商品进价贵、物流成本高、成交不活跃,被迫关停调整战略。
“一个县的消费量有限,加上淘宝、京东的竞争,县域综合电商平台很难存活。”乐村淘湖北分公司总经理汪学鹏表示,该公司在全国农村建立近万个农村体验店(与小卖部合作),搭建全国销售网络。即便如此,由于物流成本高等因素,至今没有实现盈利。
电商大佬进农村,或依托当地小卖部、医疗诊所等建立代理点,或依托村委会建立村级服务中心(村淘点),负责帮村民网上下单采购、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等。
在记者调查的我省农村近10个代购点中,每个点每月下单采购额1至2万元左右,提成收入约500至1000元。如是单一的村淘点 (无其他经营业务),当地政府还每月补贴1000至2000元不等。
“全国都存在这种现象。”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商委员会副秘书长闵祥涛表示,在中西部农村,除去外出打工一族和老弱病残,一个村真正消费人群仅占全村人口的20%,市场容量不够,各地村级服务中心(村淘点)若无政府补贴,难以正常运行。
武汉蜂巢电商负责人李鹏表示,电子商务进农村不能只解决工业品下乡,更要做大农产品上行。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植根农村。
淘宝店多次遭遇“生死劫”
质量标准、物流成本挡住农产品进城
数据显示,2015年,淘宝网农产品交易额突破700亿元。其中,湖北达数十亿元,品种从2011年的51种扩大到如今的1200种。
农产品进城形式多样,既有返乡创业青年依托淘宝、京东等平台销售,也有自建区域销售平台。目前,湖北已有26个县市进行农村电商试点,近10万人在网上卖农产品,十堰、潜江等地已形成多个淘宝村,带动了一批农民致富。
“红火的农产品销售背后,存在质量标准、电商人才匮乏、品牌度低、物流成本高等难题。”李鹏说。
对于质量标准问题,洪湖青泥巴生态公司负责人杨晶有切肤之痛。
他是洪湖最早开农产品淘宝店的老板,2013年,公司在聚划算做促销活动,一下增加8000盒鸭蛋订单。但附近蛋厂存货不足,将一些未腌制好的鸭蛋送过来,公司未仔细辨别照单全收。“当时为了快速发货,对质量把控放松了。”杨晶回忆,由于人手不够,公司请了村民帮忙包装,包装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运输途中大量鸭蛋破损,退货率非常高。仅此一次,公司亏损近十万元,差点倒闭。
创业6年,这样的“生死劫”,杨晶经历3次以上,每次都靠亲戚朋友借钱度过难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5-26/19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