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补分离”化解粮食“三高”怪象从“政策市”到“市场市”要防出现“卖粮难” 农村新报讯 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公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专家表示,价补分离有利于化解我国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高”怪象,但同时也提醒,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要谨防出现“卖粮难”。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粮食总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我国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粮食库存居高不下,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无论是从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二者均表明中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实现了价补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又能完善农业保护政策。
多位农业专家表示,目前玉米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重要内容就是探索价补分离。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补贴直接给生产者。从农民、基层干部和专家的反映来看,目标价格理论上很完美,但在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为主的国情下,粮食作物采用目标价格将面临诸多障碍,其中实际技术操作和风险控制是目标价格面临的两大难题。
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农民反映较多的是不同的地区种植周期、成本都不同,对制定统一的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疑虑。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目标价格遇到我国农业规模小且分散、种植户多的具体国情,实际操作层面确实困难大、问题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教授说,对于已经习惯了行政保护、缺乏市场意识的粮食产业来说,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将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痛苦的过程。特别是政策调整之初,失去托市价格作为 “支撑线”与“基准线”,市场很容易出现新粮上市之初的“粮农惜售”与“企业慎收”、集中上市时的价格“断崖式”下跌与“卖粮难”等现象,进而导致粮价波动。因此,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市场风险。
价补分离在大豆政策已经先行。由于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加之进口大豆冲击,不少规模种植户手中的大豆至今难以出售。五大连池市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兼收大豆,其公司总经理张寒凝说,黑龙江大豆深加工企业基本上停产,而南方多用进口豆,对国产大豆需求意愿不高,本地也受俄罗斯进口豆的冲击。张寒凝说,现在大豆购销市场非常冷淡,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玉米实行的价补分离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相类似。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表示,下一步重点要防止出现“卖粮难”。粮食市场从“政策市”到“市场市”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给予生产者、消费者相应扶持,同时又要严格避免出现阶段性政策“长期化”、应急性政策“机制化”,导致“政策”再次替代“市场”。
另外,受托市政策的影响,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蒋和平建议,价格重新回归市场后,企业可采取期货经营操作及风险控制方法组合,参与期货仓单、现货保值与库存期货保值等期转现和期现结合操作,抵抗价格波动风险。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利用农产品期货价格和波动指数开发新型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产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6-04-28/19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