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图文:秦英林:“猪倌”“养”成河南首富


图文:秦英林:“猪倌”“养”成河南首富    农村新报讯 语录

    1.技术——真正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技术掌握在企业手中。
    2.豫商要放开眼界,去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这些东西不难,关键是你做了没有,你自己敢不敢迈出这一步。
    3.日本人有个观念,“我活着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这一点令人震撼。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决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
    4.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做事要以德为先。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5.就是死也不用瘦肉精!我们养是给人吃的食品,是给自己爹妈、自己孩子吃的,所以,我们愿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品质。
    6.一个企业首先要有能力生存,然后才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7.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责任无限。担起的责任不是负担,是自己的未来大业。

    刚刚发布的《2015胡润全球华人富豪榜》上,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及其夫人钱瑛以67亿元身家排在第441位。
    作为“河南首富”的秦英林,其实就是个“养猪的”。他的财富,主要从猪身上获取。

    跳出农门又回农门 携妻回乡当“猪倌”

    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祖辈都是农民。1985年,他考进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9年毕业,分配到南阳市一家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结婚,“过起了许多农村娃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开始时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上班坐办公室,一切按部就班。但时间久了,秦英林的心里没着没落的。干的与学的关系不大,自己刻苦学习为了什么?
    他的脑海中总是闪现1982年夏天的那一幕:为了摆脱贫困,父亲用全部积蓄800元买了20头猪饲养,可缺乏防疫知识,结果20头猪死了19头。
    像父亲这样的农民在农村不知有多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所学,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呢?秦英林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他还是犹豫了3年。
    这3年里,秦英林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小试牛刀就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定了回乡养猪的信心。
    1992年秋,他辞职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河西村,开始了“猪倌”生涯。妻子钱瑛毕业于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兽医专业,也有着良好的专业优势。
    回来后,周围是一片反对声。同学说,咱农村孩子闯进城里不容易,丢了“铁饭碗”,你肯定要后悔;父亲说,咱农村是个人都会养猪,谁要你这个大学生来逞能!

    从养22头猪起步4年后主持国家级星火项目

    巨大的压力没有压垮秦英林的信念。为筹建万头猪场,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万元。白天黑夜他都住在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干。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
    1993年6月,秦英林从郑州和南阳买来22头良种猪,梦寐以求的事业起步了!
    乡亲们马上就发现,大学生养猪与农民养猪的确不同。秦英林招聘的饲养员都是职高毕业生,他还经常给他们上课;他有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他用营养学理论配制饲料,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给猪做肠道切除手术,他用手把猪粪掏出来;从国内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他四处学习……
    秦英林的事业迅速壮大,创业第4年,他的资产就达到400万元。随后,他主持了国家级星火项目———瘦肉型猪的产业化开发,年创社会效益上亿元,使数千人就业。
    “真没想到,养猪有这么大的学问。”看到秦英林的猪场,猪哺乳、育肥、死亡率都比发达国家的猪场业绩突出,乡亲们的养猪热情空前高涨,跟秦英林学习的超过3000人。100多期无偿培训班,免费发放上万份资料,帮助兴建改建十多个养猪场,秦英林很快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养猪致富的“领袖”。
    可以说,夫妻二人从22头猪开始白手起家,由此开启了中原大地上养猪业的一个神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猪肉 社会效益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