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秦英林:“猪倌”“养”成河南首富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8-22  互联网

图文:秦英林:“猪倌”“养”成河南首富    农村新报讯 语录

    1.技术——真正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技术掌握在企业手中。
    2.豫商要放开眼界,去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这些东西不难,关键是你做了没有,你自己敢不敢迈出这一步。
    3.日本人有个观念,“我活着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这一点令人震撼。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决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
    4.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做事要以德为先。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5.就是死也不用瘦肉精!我们养是给人吃的食品,是给自己爹妈、自己孩子吃的,所以,我们愿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品质。
    6.一个企业首先要有能力生存,然后才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7.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责任无限。担起的责任不是负担,是自己的未来大业。

    刚刚发布的《2015胡润全球华人富豪榜》上,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及其夫人钱瑛以67亿元身家排在第441位。
    作为“河南首富”的秦英林,其实就是个“养猪的”。他的财富,主要从猪身上获取。

    跳出农门又回农门 携妻回乡当“猪倌”

    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祖辈都是农民。1985年,他考进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9年毕业,分配到南阳市一家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结婚,“过起了许多农村娃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开始时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上班坐办公室,一切按部就班。但时间久了,秦英林的心里没着没落的。干的与学的关系不大,自己刻苦学习为了什么?
    他的脑海中总是闪现1982年夏天的那一幕:为了摆脱贫困,父亲用全部积蓄800元买了20头猪饲养,可缺乏防疫知识,结果20头猪死了19头。
    像父亲这样的农民在农村不知有多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所学,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呢?秦英林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他还是犹豫了3年。
    这3年里,秦英林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小试牛刀就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定了回乡养猪的信心。
    1992年秋,他辞职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河西村,开始了“猪倌”生涯。妻子钱瑛毕业于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兽医专业,也有着良好的专业优势。
    回来后,周围是一片反对声。同学说,咱农村孩子闯进城里不容易,丢了“铁饭碗”,你肯定要后悔;父亲说,咱农村是个人都会养猪,谁要你这个大学生来逞能!

    从养22头猪起步4年后主持国家级星火项目

    巨大的压力没有压垮秦英林的信念。为筹建万头猪场,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万元。白天黑夜他都住在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干。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
    1993年6月,秦英林从郑州和南阳买来22头良种猪,梦寐以求的事业起步了!
    乡亲们马上就发现,大学生养猪与农民养猪的确不同。秦英林招聘的饲养员都是职高毕业生,他还经常给他们上课;他有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他用营养学理论配制饲料,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给猪做肠道切除手术,他用手把猪粪掏出来;从国内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他四处学习……
    秦英林的事业迅速壮大,创业第4年,他的资产就达到400万元。随后,他主持了国家级星火项目———瘦肉型猪的产业化开发,年创社会效益上亿元,使数千人就业。
    “真没想到,养猪有这么大的学问。”看到秦英林的猪场,猪哺乳、育肥、死亡率都比发达国家的猪场业绩突出,乡亲们的养猪热情空前高涨,跟秦英林学习的超过3000人。100多期无偿培训班,免费发放上万份资料,帮助兴建改建十多个养猪场,秦英林很快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养猪致富的“领袖”。
    可以说,夫妻二人从22头猪开始白手起家,由此开启了中原大地上养猪业的一个神话。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
    1995年,秦英林的养猪场规模从最初的22头扩大到了2000头;1997年,出栏商品猪达10000头。
    2000年,秦英林设立了牧原股份的前身牧原养殖,开展生猪育种工作。
    2005年,公司从加拿大引进470头曾祖代种猪,建成了当时国内较大的加系核心种猪场。
    2013年时,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拥有2个全资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年出栏生猪已超100万头。成为国家级原种猪场、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出口猪肉备案养殖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虽然河南省养猪企业众多,但在南阳当地人眼中,最让他们自豪的,还数牧原股份。当地人几乎都知道,牧原股份的猪是直供香港地区、日本,老板叫秦英林,是个传奇人物。

    寻求资本之力 公司跨越发展

    2010年对秦英林来说,应该是颇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公司开始寻求外部资本的力量,谋求更大的发展。
    2009年之后,牧原股份变更为股份公司。2010年7月,国际金融公司便以每股5.42元的价格,认购了牧原股份增发的1200万股,总出资达6504万元。国际金融公司入股后,给牧原股份提供了2亿多元的长期、低息贷款,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牧原股份得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2010年,牧原股份营收4.45亿元,生猪出栏量35.9万头。2013年,牧原股份营收超过20亿元,生猪出栏量达到130.68万头。
    公开资料显示,国际金融公司是世界银行[微博]下属机构之一,致力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股本金和贷款最多的多边金融机构。
    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002714.SZ)在深交所[微博]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24.07元/股。根据招股说明书,“秦英林直接持有公司发行前65.06%的股份,其妻子钱瑛则直接持有公司1.89%的股份。此外,两人还通过牧原实业间接持有公司本次发行前23.20%股份,合计持有本公司本次发行前90.15%股份,为牧原股份的实际控制人”。昨日,公司股价63.05元/股。
    众所周知,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波动明显。今年3月以来,猪肉价格已连续上涨四个多月,且涨幅不小。长期不景气的生猪养殖业终于迎来逆袭,农牧、养殖上市公司纷纷修正业绩预告,由亏损转为盈利。根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截至日前,牧原股份是预告三季报净利润增长最大的公司:预计2015年1月份至9月份净利润为2亿元至3亿元,同比增长7309.05%至11013.58%。

    懂得感恩 奉献社会

    “人生的意义和快乐,在创造价值最大化。”秦英林说,“还要懂得感恩。”
    日前,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牧原”)的培训中心内掌声阵阵,讲台投影显示着“个人创造价值-自己占有=奉献社会”的“算式”,董事长秦英林一面“讲解”,一面和台下互动。
    “做大做强‘个人创造价值’,斟酌‘自己占有’,不要使等值等于零,致力使等值大于零,并且是越大越好,千万不能使等值小于零,是负数,这就是我们牧原人的追求!”秦英林认为,企业要想保持基业长青,必须培育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价值观。因此,多年来,他从自身做起并引领企业默默践行。
    牧原创业历经亚洲金融危机等艰难,但秦英林执着坚守“高品质猪肉生产者”的定位,坚持用创新成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已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成果171项,使猪舍建设成本、饲料成本、各类资源利用成本、管理成本等合理降低,效益显著提升。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全国同行。
    近年来,牧原吸纳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就业,致力于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目前,员工总数已达6000多人,其中,大学生员工总数达1500人,新吸收企业所在地农民就业4000多人。
    在企业内部,牧原“舍得”与员工分享财富。今年6月,第一批员工持股计划已有500名员工持股10亿元。“不懂得感恩和节俭,就谈不上对企业忠诚,更谈不上积累财富、奉献社会。”秦英林说。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5-08-22/19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