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流金淌银”沙洲地


“流金淌银”沙洲地    农村新报讯 通讯员阮班明马明刚记者肖敏

    谷城县冷集镇,曾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镇。10多年前,老河口王甫洲电站下闸蓄水后,冷集“徒增”2万多亩沙洲地。
    如何让沙洲地“生金”,让汉江水“淌银”?跳出传统农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开发、规模化生产之路。这是冷集给出的答案。
    数据显示,该镇农民人平收入1.2万元,人均存款余额额1.3万元。在“丹河谷”组群发展的机遇下,冷集正在实现“华丽转身”。

    洲地种出“金棒棒”

    “这2万公斤山药,今晚发车,明晚就能到上海。”7月底,冷集镇宋洲村山药集散地,来自江苏的市场经纪人张京洲正指挥装车。
    冷集的山药很少上海人喜爱,张京洲每年都到这里收山药,这已是第八个年头。像张京洲一样,常年在冷集收购山药,奔波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靠山药发家的“老板”有40多人。
    收山药的忙,卖山药的也忙的汗流浃背。村民刘大安请了5个人帮忙挖山药,一天卖了650公斤,拿到了5200元现金。“今年种了15亩山药,最近准备挖5亩,能收入11万元哩。”
    “7月中旬,山药抢鲜上市,为抢价格,农民在集中收获的时候,都会请帮工,这样才能满足客商集中收购的需求。”同样是市场经纪人的刘平安说。
    刘平安的职责是一手连着农民,一手连着客商。从地头,到市场,再从市场到地头,通过他牵线搭桥,介绍外地客商到冷集收山药,他牵线的10多个经纪人,年销售山药600多万公斤,从中领取一定的服务费。
    村干部宋光杰说,别看农民现在种的山药每亩能收2万多元,过去这些地可不值钱,种粮食时连肚子都混不饱。穷则思变,走对了这条路,农民才过上了小康生活。
    “目前,冷集共有上万人在本地和外省种山药,年产值达4亿元以上,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城市,甚至出口到国外。”镇党委书记梁河桥透露,冷集约一成以上家庭资产在百万元以上,个别种植大户身家达千万元。

    江畔品游“渔家乐”

    中伏天,被誉为“十里长廊尽渔村”的冷集镇水产养殖小区——汉江渔村,绿水环绕的渔村竹屋,古朴典雅的渔家风情,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别看现在鱼塘一个连着一个,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过去这里可是荒草荒滩荒水、巴茅林。”冷集镇尖角村党委书记黄群连介绍说。
    为改变这种面貌,早在10年前,冷集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放宽优惠政策,鼓励外地客商、当地农民开发荒草荒滩荒水、巴茅林,围塘养鱼,开农家饭庄。目前,已形成6000多亩围塘养鱼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渔村竹屋,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3400多万元。
    “我们养的鱼,从来都不愁销路。”村民刘强说,汉江水质好是一方面,另外实行绿色循环喂养,用牧草喂草鱼,草鱼的粪便又给鲢鱼、鳊鱼等鱼儿提供了天然食粮。
    采自种的菜、捕自养的鱼,做拿手的农家乐,显现汉江渔村的与众不同,这里经常是游客如织。
    “占地近1000亩,投资2.5亿元,我们要建成全省最大规模的大鲵养殖基地。”梁河桥介绍,目前厂房基本建成,预计10月份引进鱼苗开始运营。待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预计带动500户家庭从事大鲵养殖,又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户平增收4000元。

    订单蔬菜“鼓腰包”

    二季辣椒、茄子、山黄瓜刚刚罢园,冷集镇甘家庄村农民姚大云,顶着夏天的烈日,又忙活开了。
    “不忙不行啊。”姚大云说,“这不,我把这3亩多地收拾出来,是急着给酱品厂的贾老板种植大白萝卜,人家早就下了订单。”
    姚大云说的贾老板是汉江酱品厂的厂长贾元清。这几年,随着酱品厂规模的扩大,辐射效益显现,带动汉江、李洲、甘家庄、隋洲等村600多户农民种植雪里红、大白萝卜等蔬菜上万亩,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10%左右。
    “不找镇长找市场,谁顺应市场,谁就能赚个钵满盆溢。”冷集镇镇长樊海涛说,近几年,冷集发挥位于“丹河谷”金三角地带的区位优势,立足城郊、面向全国,抓住菜篮子不放,种好大路菜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种好高精尖蔬菜、反季节蔬菜,全镇蔬菜面积稳定在2万多亩,蔬菜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60%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药 蔬菜 萝卜 草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