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图文:种好小葡萄做强大产业


图文:种好小葡萄做强大产业——公安县葡萄产业发展纪实    农村新报讯 图为:硕果飘香
    图为:整齐划一的葡萄架
    图为:葡农正在采摘葡萄
    图为:丰收的喜悦
    图为:“醉美”公安葡萄
    图为:游客一饱口福

    公安县地处江汉腹地,长江南岸,素有“七省孔道”之称,全县耕地面积120万亩,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80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近年来,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公安县先后获得了 “国家星火富民工程万亩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中国葡萄科普示范基地”、“湖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湖北省万亩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称号,全力实现湖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葡萄产业强县建设目标。
    葡萄产业,让公安又多出了一个“江南吐鲁番”的美名。
    从荆州长江大桥进入江南,便是公安县境内。放眼望去,道路两侧遍是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葡萄架、葡萄大棚,路上是络绎不绝的大货车,来来往往把公安葡萄运往全国各地。
    与荆州城区一桥相连的,就是公安县埠河镇,地处公安县最北端,位于长江和虎渡河的环抱之中。
    埠河镇这个原本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乡镇,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镇,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67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这一改变,正是因为公安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一项为该镇人均增收了7000多元,总产值达7亿元。
    公安人从1988年开始摸索起步,用了近30年的时间,使得公安县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稳居湖北第一。目前,公安县葡萄种植已覆盖13个乡镇、96个村、3万多户农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公安鲜食葡萄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总产值超过8亿元,亩平收益1万元以上,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改“禁区”为“产区”

    历史上,公安县并不产葡萄,甚至整个南方都不是葡萄产区。20多年前,农业部专家几乎给长江中下游种植葡萄判了“死刑”:在葡萄生长成熟期,长江中下游雨水密集,导致病虫害多,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是葡萄种植的“禁区”,不适宜葡萄生长。
    打破这个“禁区”定义的,就是公安县埠河镇的几位农民。
    “八十年代末,当地农民开始尝试改种一些经济作物,先后试种了柑橘、草莓、梨子都没有成功。当时,埠河镇的徐启春等几位农民种的种起了葡萄,通过在外地拜师学艺、一边学一边种,没想到大获成功。”公安县荆秋缘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刘军介绍。“第二年葡萄结果以后,一亩可以收入2000多元,其他农民纷纷效仿,公安县种葡萄的农民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棉花效益下降以后,种植规模的增加也越来越快。”
    公安葡农的实践探索,证明了公安不仅能种植葡萄,还能种好葡萄。公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积温比北方高,葡萄成熟时间比北方提早1个月左右,错开了北方葡萄上市高峰,并且葡萄生育期内有利于糖分和有机物质的合成积累,有利于生产优质葡萄。
    “埠河镇以前是优质棉基地,现在则是公安葡萄产业的核心区域,种植面积占全县七成左右。埠河葡萄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从1988年开始,前10年是艰难起步,葡萄面积从不足10亩到了2000亩;1998年到2006是稳步推进,发展到了上万亩;2006年开始,就是高速发展期了,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5000亩以上,目前全镇葡萄面积达到7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一半。”公安县埠河镇副镇长、镇葡萄产业领导小组组长主任肖明柱向农村新报记者介绍。
    公安县葡萄办副主任刘虎向记者介绍,公安县的葡萄种植在面积增加的同时,葡萄种植逐步向规模区域化方向发展,重点产区埠河镇60%的村较大规模种植葡萄,40%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专业村。同时,该县沿国省道的孟家溪、斗湖堤、麻豪口、杨家厂、夹竹园、闸口、毛家港、斑竹当等乡镇,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纷纷加快发展步伐,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产业规模优势日渐明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葡萄 品种 标准化生产 休闲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