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甘当服务“三农”孺子牛


  本报记者 杨丹丹

  “下班晚走一小时,双休日准在办公室。”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的这一工作习惯,在省农委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农业战线上工作了30年的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工作激情,被同事们亲切称为“老黄牛”。皮肤黝黑、言语不多、为人厚朴,张华建的个人形象非常贴近他所钟情的“三农”事业。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张华建,1982年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到安徽省农业厅工作。从办事员一步步成长为省农委主任,他一直在自己所热爱的农业事业上耕耘奉献。

  小麦和水稻是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多年来,安徽小麦产量始终低于周边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水稻质量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一直从事种植业管理工作的张华建一心想扭转这种局面,他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增产、提质、减灾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作为农口领导干部,他不断鼓与呼,并在工作实践中加大引导力度。从2005年秋种起,安徽陆续启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快优质高产良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

  为了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在全面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张华建和他的同事们积极争取相关配套政策,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了省级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政策,近两年共拨专款1.45亿元,对粮食作物核心示范区农民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促进了主导品种、关键技术配套应用的有效衔接。

  “农业干部就要与农民为伍、多往田间地头跑。”张华建始终坚持这一观点。他发起和推动了安徽全省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以保障优质品种生产出优质产品。这种让农民看得见、听得到、学得会和用得好的科技入户形式,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为了调动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品种和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探索补贴政策与良种良法直接挂钩的有效机制,张华建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实践。  

  精心组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通过改进良种招标统供办法,把好品种确定、面积落实、种源落实、质量保证和技术服务五个关口,坚持了在小麦主产区实行统一招标供种,推广新品种,加快了品种更新,为小麦连年丰收奠定了良种基础。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改善了品种多、乱、杂的格局,促进了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稻米产业竞争力。制定了小麦、水稻和玉米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政策,建立核心示范区4100万亩,争取省级配套补贴资金3.98亿元,开创了关键技术物化补贴,推动了科学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落实。

  如何打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身为农委主任的张华建率先发起和完成了安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工作,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因地制宜设置了县、乡(镇)两级农技服务机构。全省各县(市、区)基本进行了县乡一体化同步改革。落实了财政基本保障。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农技推广无钱“打仗”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身为农口干部要做好三件事:打基础、抓落实、当参谋。张华建说,农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特别是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农业部门不去做的话,就没法指导和服务最基层的农民。农口干部要重心下移,联系基层服务百姓。农业干部要把各项支农政策、服务“三农”的重大举措不打折扣地落实下去。还要当好参谋。谋划“三农”工作的热点难点,及时在实践中思考和发现,才能转化为政府的正确决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品种 水稻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