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有机菜,发展还需迈过“三道坎”


  胡霞利

  “我们从2006年开始投资,每年几百万,直到去年才扭亏为盈,但只能保持微利。”说到有机蔬菜的投资和回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陶楼乡一家有机蔬菜生产企业的叶姓负责人言辞中有些许无奈。

  笔者了解到,因为健康、安全,有机蔬菜在国外备受追捧。在国内,有机蔬菜也有不少拥趸,市场前景可观。但目前有机蔬菜行业发展却面临多重困局,难以普及到寻常百姓的菜篮子。要想发展,有机蔬菜行业还要迈过几道“坎”。

  第一道坎:“身份”能确定吗?

  在超市选购蔬菜,经验再丰富的家庭主妇,面对各种名目的蔬菜,都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且不说商品上琳琅满目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标志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就是贴有“有机”标签的蔬菜,消费者也无法确认其真实身份,这让有机蔬菜的认可度大打折扣。

  有关专家坦言,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通过肉眼无法识别。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说,有消费者迷信“有虫眼的蔬菜就是没打过农药的蔬菜,就是有机蔬菜”,事实上,这并不准确。要想辨别有机菜,只有靠识别认证标签。

  根据相关标准,在销售环节,有机蔬菜除产品上应加贴有机标志外,还应在柜台或货架上公示“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上面包括认证时间、地块、品种、产量等信息。但问题来了,有些企业声称其有机蔬菜是经过认证的,但认证真假普通消费者却难以识别。一方面,这种认证到底是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的认证,还是钻空子走形式而获得假证书,消费者不得而知。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生产企业确实是经过认证的,但认证机构是根据生产企业的面积、产量来提供认证,比如,该企业通过有机认证的蔬菜产量是3吨,那么这家企业在销售点须提供的有机蔬菜销售许可证,就只有3吨的份额。而一旦“有机菜”供应量和品种跟不上的时候,一些企业除了从基地里拉一部分“有机菜”外,不排除会直接从菜市场批发,然后贴上有机标签一起送到各大超市。

  当然,认证机构本身的鱼龙混杂,也影响了有机行业的权威性。据了解,目前,我国有资格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多达二十余家,而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认证所有的有机产品。安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笔者,目前,除了农业系统外,质监、环保等部门也有认证机构,基本上实行“谁认证谁监督”。

  今年7月1日,国家认监委修订后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正式实施,将可净化有机蔬菜市场,对真正发展有机蔬菜的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机蔬菜进行规范认证和真伪识别,将减少假有机蔬菜对有机蔬菜市场的冲击。

  第二道坎:“身价”能降下来吗?

  生菜按“棵”卖、土豆按“个”卖、单价是普通蔬菜的3~5倍甚至更高……“贵族菜”的印象让大多数老百姓对有机蔬菜“望而兴叹”。“有机菜”叫好不叫座,价格是关键因素。

  “我们也希望有机蔬菜能物美价廉,但现实不允许。”长丰县陶楼乡某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叶姓负责人告诉笔者,有机蔬菜种植收效慢、投入成本高、流通难,使得有机蔬菜到达消费者菜篮子的时候显得“沉甸甸”。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首先,土地成本是有机蔬菜种植的投资大头。生产企业拿下土地后,要经过3年的土壤改良,才能开始种植有机蔬菜,不像普通蔬菜可以即种即卖。而在土壤改良期间的轮种、休耕成本,每年在4000~5000元/亩左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必须严格遵循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能使用基因工程技术,除草要靠人工。因此,一斤有机蔬菜的技术投入、人工成本要比普通的无公害蔬菜高2~3倍。

  另外,要取得有机蔬菜的认证,成本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有机蔬菜的认证,既包括地块,也包括蔬菜品种。认证的费用与认证品种和面积相挂钩。通过认证后,认证机构会根据认证的地块大小和种植蔬菜的种类等,计算出大概的产量,然后配发相应数量的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仅一个品种的蔬菜,就要花费数千元的认证费。而且认证有效期为一年,每年都需要重新认证。

  按有机标准,有机蔬菜只用生物肥料,产量本就低一些,一旦遇病虫害后,只能用药效比较差的生物农药,减产乃至绝产不可避免,其产量较普通蔬菜要减产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加之总体占蔬菜比重很少,数量不够,不能进入主流物流渠道,流通成本也较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品种 识别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