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清晨6点,四川仁寿县珠嘉乡踏水村,四川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基地。天刚蒙蒙亮,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四川调研组便开始了一天的体验生活。“老乡告诉我们,今天是赶场日,不能错过。”调研组组长、中央农广校网络教育中心主任邵明旭对组员叮嘱道。
“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群众实现钱粮双收”,这是调研组入村一周来最大的感受。
集市上,面对调研组,当地村民迅速打开了话匣子。“现在都是机播机收,快得很。4亩小麦,100元工钱一天就搞定,可要是靠我们老两口,少说也要两三天。”56岁的村民郭树根笑呵呵地说,去年种粮除去成本,纯收入6000多元。
老郭所在的示范基地内,崭新的水泥路将稻田均匀分割成块状,U型水渠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来自黑龙滩的清水,各式农机遍布田间地头……这些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变。以踏水、园山等7个村为万亩核心区,可辐射带动周围9个乡镇和15万亩耕地粮食生产的提升。
2800亩、3000亩、3400亩……在踏水村村主任张文元的笔记本里,清楚地记下了近三年村里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
2008年小麦亩产500斤,2010年小麦亩产600斤,2011年小麦亩产700斤;2008年大豆亩产100斤,2010年大豆亩产200斤,2011年大豆亩产300斤……同样,在6组村民曾世林心里,也有一本自家连年增产的账。
“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科技给力,去年仁寿县旱地套作小麦、玉米、大豆,最高亩产达到370.6公斤、704.8公斤和202公斤,水稻最高亩产687公斤,均实现大幅增长。”调研组制作了一个详细的走访调查表,包含了粮食生产成本构成、出售粮食的价格、种植粮食的目的以及种粮农户的期盼等,从点到面的农情日志记录了这一路走来的汗水与收获。
踏水村4组有48户、195人,其中劳动力131人,有109人外出,剩下的22人中19人在60岁以上。“这就是农村的现状。”再过十年,现在务农的农民大多将成为耄耋老人,而年轻一代还愿意回归农村、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土地吗?
“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种的面积越来越多。专业化组织从事农业生产,这也是未来四川农业的发展方向。”面对调研组的问题,投身仁寿搞粮食生产的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张超有着自己的理解。“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四川对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的研发已经全面展开,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解决了这一环,将使占全省六成以上耕地的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取得重大突破。”
这位27岁的年轻人给调研组和记者介绍了他去年负责的技术片区大豆获得高产的情况,更坚定了他在这片土地上大搞农业的信心。
一天的走访工作结束后,调研组回到村里的现代农业专家大院,照例开起了小会,把当天的调查情况梳理、汇总。“四川人均耕地少,复种指数高,小麦、玉米、大豆三季轮作,这是四川和北方种粮不一样的地方。科技引路,精耕细作,一亩地都能种出3亩来,这个调研报告我们得好好写。”调研组的同志们纷纷表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15/18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