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世纪80年代,浙江人纷纷涌入北京南城大红门地区,大量租赁包括果园村在内的农民房屋,逐渐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服装产销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加速涌入的浙江人开始涉足南苑乡各自然村的衣食住行等生意,与此同时“浙江村”的脏、乱、差,也在在挑战着当地村民和管理部门的容忍度。
陈重才敏锐意识到堵不如疏、清不如整、整不如管,意识到当时厉行的清理整顿工作的局限性,更意识到因此为果园村带来的商业机遇。如果说敢想敢为是陈重才的人格特点,勇于维护村民权益,却是他的自觉选择。1995年12月,北京市提出要在大红门地区建立一个大型服装商贸市场。陈重才据理力争,坚决维护果园村民的土地权益,终于为村里争取到这个项目。
“浙江村”时代,在大红门地区管理者中,陈重才的思想转变是最快的,他意识到:村庄成了市场,市场就是村庄。果园村从出租土地走向建设市场,从近郊农业村走向城市商业区。
当时果园村能动用的资金有限,陈重才硬是带领大家压上果园村的全部身家进行银行贷款。1996年10月,商贸城项目奠基,1998年2月建成营业。果园村又抓住清理马路市场的契机,申办廉价服装早市,迅速获得巨大成功。其间,果园村也从1995年的丰台区“亿元村”迈进到2002年的丰台区经济发展“十强村”行列。
随后,位于大红门服装区核心地带的果园村,把存量土地资源用到极致,又相继克服各种困难、干扰,建成商贸城二期、三期以及四期福成商厦,打造出大红门地区首屈一指的服装专业市场品牌,为后续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
果园村发家了,陈重才对土地资源更加精打细算了。对有利于村庄长期发展的公益事业用地,果园村从不吝啬。2000年,北京南中轴大道改扩建,果园村无偿贡献25亩土地,无偿拆迁村里的占路企业。但是,当有可选择的备选方案时,陈重才绝对会为村民寸土必争。得知地铁4号线部分路段的修建规划拟在丰台区走地上不走地下时,陈重才以南苑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向丰台区有关部门建言:节约土地改走地下设计。
完成转型之后的果园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致力提高村民福利水平。尤其舍得投入村民培训,失地农民特别是新一代村民,逐渐成长为有资质的专业人士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5
腾飞之后的果园村,首先想到的是建立老人退休制度,退休费从1982年的每月20元增长到现在的每月1860元。随后,村里又下大力气整治村民居住环境,从修下水道、修柏油路到建福海公园、建住宅小区,再到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大病统筹基金、修南苑福利敬老院等,果园村步入“主动上楼”时代。
1995年,果园村为村民建起北京市第一家农民居住小区——鑫福里小区。次年,果园村和大红门地区其他5个行政村一起,牵手南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组建永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北京市第一家拥有土地开发权的农民房地产公司。陈重才运用企业行为再次彰显了自身的信条:失地农民有权分享城市化“蛋糕”。
随着村级企业的发展,提高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成为当务之急。1985年11月,果园村决定为村民创造学习条件,报销学习费用。从京华饭店开始,先后举办一系列实用技能培训,并开设法制班、管理班等,全村村干部、会计均参与学习。2000年6月,果园村又成立职工学校,陆续开设在职高中班、大专班、本科班等课程。2003年,该职校获评丰台区成人教育培训工程先进村校。同年,果园村制定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具体奖励办法。
1997年以来,全村有40多名村干部完成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本科班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均已取得毕业证书。1637人的村里,有300多人通过丰台区党校和各类专业学校培训,成长为大专生、本科生,或者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律师以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显然,教育培训不仅改变了进城农民的弱势地位,拓展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更为果园村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升级市场硬件,构建品牌矩阵;整合产业资源,拓展创意服务;跨出市场谋发展,跨出村域做开发。告别阵痛的果园村捕捉机遇的能力越来越强,失地村庄的发展之路可以越走越宽。
6
2002年2月19日夜间,果园村鑫鑫福海商贸市场遭到强拆,约1万平方米的钢架大棚被砸成废墟。如今看来,历时3年半的这场早市风波,实为经济转型期市场规则不完善情况下,恶意竞争导致的一场悲剧。此事令陈重才意识到提升市场品质、建设市场品牌的重要,意识到组织商户同动员村民一样重要。当年5月,商贸城二期市场建成营业,果园村苦心聚拢的1500多个商户,最终没有被冲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09/18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