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总攻贫困山头推进小康进程


  本报记者 余向东 张凤云

  “老家条件差,种啥啥不成,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那日子咋富得了?”麦收过后,看着烟雨笼罩下的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农民郝才排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自从大山里搬迁到金塔水管处农场,老郝便和乡亲们一道,摒弃用了多年的“二牛抬杠”,种田全部用上了机械,收入增了不少,开始告别贫穷的日子。“山里的庄稼才出苗,农场的玉米都长得很高了。”老郝兴奋地比划着。

  下山入川,脱贫致富,老郝只是新一轮扶贫开发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

  扶贫“新国标”提高到2300元,惠及1.28亿农村人口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说,去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人口能否如期实现小康,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扶贫“新国标”的颁布无疑给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扶贫“新国标”比2009年的标准提高了92%。这意味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的13.4%,贫困人数增加了1个亿。

  扶贫标准的提高,需要各地得力的措施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各地立即明确了地方扶贫标准。其中执行2300元国家扶贫标准的省份有17个,标准高于2300元的省份有14个。此外,重庆、广东正在探索扶贫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支持力度,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的倾斜。仅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增幅就达到了23%。地方各级政府也大幅度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据统计,今年28个省(区、市)(不含北京、天津、上海)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共147.8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平均增幅达45%。

  为了把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级党委选派大批干部蹲点扶贫,将“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为干部下乡的普遍要求,为民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河北1.5万余名干部进驻5000多个贫困村,省委、省政府要求每个干部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一定5年,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撤离。西藏选派了2万多名干部,组成5451个工作队,进驻西藏所有行政村和居委会开展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则组织全国扶贫系统干部开展了“千村万户”扶贫调研活动,组织青年干部驻村入户,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全面推进,打响新一轮“抢滩战役”

  2300元的标准,更大程度上只是解决了“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可是,贫困农村的孩子也渴望能喝上牛奶,老人晚年也需要多些保障,大山里的人们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坐上公交车、用上电话……

  如今,对于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村民来说,这些都不再是梦想。这个2007年人均纯收入还只有2000元的偏僻侗乡,依靠“枫香坡侗族生态旅游风情寨”,已经成为年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的“富裕村”。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这个村大力发展生态茶园,组建农民艺术团,高标准打造侗族风情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以旅助农”的致富路。

  高拱桥村的变化,源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

  去年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是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包括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有14个片区680个县,也是全国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需要更多来自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为此,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和省(区、市)积极探索编制和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具体方法,并且逐步建立了五个层面的片区工作协调机制。

  今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相关省(区、市)也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四川省前4个月下达到乌蒙山片区的专项资金比去年全年增长了87%;贵州把80%的财政扶贫资金、湖南把7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连片特困地区。陕西省出台《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投入机制、片区发展、贫困户创业等3个方面15条具体政策……这些都为新十年《纲要》的全面实施打了一个漂亮的“抢滩战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人均纯收入 芭蕉 出苗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