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董义忠
8月2日早上6点,湖北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武当新村,夏日火红的朝阳刚刚探头,挖藕工毛秀志的藕筐里已经装满100多斤的鲜藕。凌晨4点半,他和工友就开始趁着月色,在田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一般每天上午10点收工,5个多小时可以挖藕500斤左右,收入200多元。
湖北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莲藕基地,产品大部分出口东南亚和美国、加拿大。为保证鲜藕源源不断供应,这里长年活跃着一百多位起早贪黑的“挖藕工”。8月2日凌晨3点多,记者走到他们中间,感受了他们的艰辛和喜悦。来自湖北荆州市沙市区清河村的毛秀志就是其中一员。这不,江夏莲藕刚成熟,毛秀志便带着他的“挖藕队”来到这里。
为了不伤鲜藕,挖藕工不使用任何工具,全手工采挖
“半个月前采挖的鲜藕,已经开始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上市销售。”8月2日,在位于金水办事处武当新村的武汉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正忙着招呼工人加工鲜藕的总经理吴近货告诉记者,20多天前该公司莲藕开始采挖加工,陆续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出口,供不应求。
一眼望不到边的藕田,一人多高的荷叶翠绿茂盛。在武当新村,记者看到,大片大片的莲藕种植规模蔚为壮观。
“5000亩连片种植。”江夏区金水办事处主任况伟介绍,去年该地引进专业从事鲜藕种植加工的祺良公司投资逾千万元,在武当新村流转土地5000亩,全部种植莲藕,“在全省规模最大”,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公司副总经理陈仲成介绍,尽管莲藕生长在深泥中,一般农药不易污染,但为确保鲜藕品质,公司在种植技术上还是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生产,“全程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基本上是全年采挖,全年上市。”据记者了解,该地莲藕按照上市需求,主要种植鄂莲5号、6号等早、中、晚熟新品种,每年从7月初开始采挖,一直到第二年5月。
“当天采挖,当天加工,当天进库。”陈仲成介绍,夏天天热,一百多名采挖工人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开始下田,由于出口鲜藕要求严格,为了不伤鲜藕,挖藕工人全部带上手套,穿上软布做成的“泥鞋”,不使用任何工具,全手工采挖,“采挖鲜藕费用每公斤0.8元。”
挖藕是个重体力活,五个小时下来,就是铁打的身子也筋疲力尽了,不过收入还算可观
凌晨4∶20,田野一片蛙鸣,人们睡意正浓。而在武当新村的一处民居内,村妇雷润枝已将20多人的饭菜端上了桌子。她说,每天早上2点30分就开始为挖藕农工做早餐,4点前必须全部做好。“两个素菜,两个荤菜,稀饭和干饭。”
4点半不到,记者看到,一个个光着膀子的挖藕工拿着大瓷碗,陆续盛上饭菜,或坐在桌旁,或蹲在屋边,为一天的劳作储备能量。
“饭菜丰盛。”1976年出生的赵志国是最年轻的挖藕工,在他手里,大半碗米饭上堆着青椒肉丝和韭菜炒鸡蛋,他说,每天早上都要吃上一大碗干饭和一大碗稀饭。“要不身体吃不消。”
穿上“泥鞋”,带上手套,10分钟后,赵志国已经“装备齐整”,悄然消失在晨曦中。
在祺良公司一百多个挖藕工中,来自湖北松滋市的荣邦文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今年65岁的他可谓一生坎坷,20多岁时得了一场大病,本来尚可度日的家变得一贫如洗。40岁时喜得贵子,可儿子不到5岁,妻子不幸离世,40多岁的他只能自己独自一人拉扯一双儿女慢慢成人。
8年前,老荣的女儿出嫁,儿子也远赴深圳打工,家中只剩下一人的他捡起了在湖边长大的特长——“挖藕”。“有了这个‘手艺’,不愁吃,不愁穿,一年下来还可以存上两三万元。”
“心态健康,身体健康。”尽管已经年过6旬,可老荣看起来还很健壮。据一同的工友介绍,他挖藕每天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体裁衣”,一般每天只有壮年汉子的一半多点。“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装藕间隙,老荣在记者面前秀起了歌喉和有点滋味的“舞步”,引来大家的一片叫好。
上午9点30分,公司的运藕车停到了藕田边,毛秀志和他的“挖友”陆续停下手头的活计,开始清理“战场”。不到半小时,刚刚挖起的鲜藕装入一个个塑料大筐,称重后装上车,运到公司加工车间清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03/18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