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杨登中的治村四部曲


  李超峰 薛书凯

  告别土坯房,住上小洋楼;告别水挑子,喝上自来水;告别望天收,用上提流灌;告别煤油灯,用上照明电;告别泥泞路,走上水泥道;昔日疙瘩岭,今变花果山;早年泥巴匠,也能挣洋钱……

  短短十年时间,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辛庄岭村,从一个土地贫瘠、区位荒僻的山区后进村变成了稳定富裕、繁荣发展的市级文明新村、县级标兵村,成为伏牛山乡的一颗璀璨明珠。说起村里的大变化,村民们说:多亏了村支书杨登中!

  筑就出山富民路

  1999年,36岁的杨登中已是辛庄岭村经商办企业的好手。按说杨登中完全可以在镇里家中过舒坦日子,但每次回村,所见所闻都一再触动了他。杨登中说:“改革开放都这些年了,父老乡亲还这么苦,我真是心酸哪!”决心回村的杨登中放弃了事业,在当年的村级组织换届中,高票当选为辛庄岭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的杨登中心里很清楚,辛庄岭村山多地少,交通闭塞,基础条件差。更为严重的是,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闭塞,守着薄田过日子,根本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用自己的脚板走遍全村沟沟岔岔,走访每一户村民,记下大量调查日记,认定要发展、要富民,必须先修路。

  当时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有历史欠账36万元。以集体名义向银行贷款,被拒绝;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钱,仍然被拒。

  为了尽快筹措修路资金,杨登中首先拿出2万元积蓄,其他村干部慷慨解囊,村民们也纷纷效仿,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全村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能搬动石块的孩子,纷纷走上工地,顶风冒雪,吃住在工地。累计投入2000个劳力,筹款5万多元,终于打通6.2公里的出山路。计划半年完成的开路工程,实际只用了55天。随后的几年,他又带领党员干部想方设法争取项目,修成20多公里进村入户水泥路。

  凭借公心聚民心

  过去的辛庄岭村近水又盼水。原因是辛庄岭村拥有面积达150亩的黄庄水库,因水库低于村落,又没有提灌设施,人畜饮水难,果园灌溉难。兴农在于兴水。杨登中经过数十次勘察,决计实施提灌引水工程。

  2000年开春,杨登中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炸石落坡4处,架设水渠1条,挖砌土石方1600立方米,完成基建施工。入冬投入劳力万余人次,硬是在岗丘山地间建起2个提灌站。之后,又实现引水上山、进村、入户、下田。提灌工程的建成,保证了辛庄岭村1400亩耕地的灌溉,粮食平均亩产由2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6个自然村1215口人、1.2万头牲畜的吃水难也得到解决。

  在农网改造中,杨登中带领村民架设低压照明线路20公里,家家户户通了电。随后,杨登中又多次跑郑州联系项目,争取到教育资助资金150万元,新建教学楼3栋110间教室,绿化校园1700平方米,购置图书、体音美器材等硬件设备价值20多万元,成为全县三级办学先进村。

  走出山门天地宽

  基础设施改善后,杨登中开始琢磨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他理出近期三路并发、长期由分到合的发展思路,先把村里人分为三路大军:一路组织精明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攒资本;一路由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劳力搞种植、养殖,发展特色农业先致富;一路是党员干部跑项目、办实事、搞服务,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走出山门天地宽”。这个道理讲起来容易,但具体到村民身上就难了。很多村民宁可在家种地守业,也不愿意外出打工、创业。杨登中主动与村民唠家常,算对比账,帮助广大群众转变观念。

  “只要想出去打工,老杨帮你疏通”,这是杨登中对群众做出的承诺。他带头利用亲朋好友关系,广泛搜集劳务信息,而且对确定的项目,都要亲自去考察一番,诸事妥当了,再送农户出去,成了村民的劳务代表、劳务支书。

  该村杨家岭组的杨登峰,是最早一批南下务工的,现已拥有打桩、旋挖、搅拌机械50余台,雇佣员工500余人,摇身成为身价超千万元的公司老总。截至2011年底,辛庄岭村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大军已近500人,累计创收2亿多元。40多个工程队不但遍及深圳等10多个大中小城市,而且先后承建了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基础工程项目,不仅走出了山门,还走出了国门,挣到了“洋钱”。

  围绕青山做文章

  杨登中在放手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时刻也没忘记辛庄岭的优势在山,希望在山,围着青山做文章,发展种植和养殖特色产业才是最根本、最长远的路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土地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