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成功应对重大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新华社记者 赵超 朱国亮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连日来,首都北京降下61年来最大暴雨,重庆长江干流遭遇31年以来最大一次过境洪峰,广东广西遭遇台风“韦森特”袭击……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各地各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近期几次灾害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广西水利、气象、消防、海事等部门实现联动,共同保卫家园;北京市气象部门在降雨再次来临时发出1000多万条手机预警短信。不断建设完善的应急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灾害与危机的较量中,饱经苦难,砥砺前行。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2005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2007年11月,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2009年5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开始实施;到2011年5月,我国共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144件。

  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魏礼群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应急体系的完善,说到底是顶层设计的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让党和政府在应对灾害与危机时更加从容,更显自信——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这场巨灾面前,中国的应急机制接受了考验,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应急体系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地震、民政等部门在地震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中央领导在地震发生后两小时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紧急行动起来;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不断抵达灾区。

  这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国人民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警预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一直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建立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正不断提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体 台风 水土流失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