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百家姓第一村”的嬗变


  本报记者 吴砾星 杨娟

  湖南省蓝山县毛俊村村民近5000人,竟有103姓,素以湘南“百家姓第一村”而闻名。而近年来,让毛俊村更为名声大振的却是村党组织带领毛俊村以“和”旺村的发展之路。

  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开朗在毛俊村调研时指出,毛俊村基层党组织有活力、有战斗力,村“两委”班子能干事、会干事、干得成事,把工作搞得红红火火,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标杆,又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样板。

   从“百家姓”到“一家亲”

  走在村街道的分岔路口,三块醒目的石刻标牌——“祥”、“和天下”、“湘南百家姓第一村”,折射出毛俊村“祥和之家”的浓厚文化。“在毛俊,‘家和万事兴’被村民奉为至理名言,没有‘和’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兴’。”村支书廖仁旺告诉记者。

  “原来的毛俊可不是这样。”村民们说。毛俊村东临郴州市临武县,南接广东省连州市。近百年来,不断有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11省(区)72县的人先后迁来定居。这样一来,毛俊村因村民来源不一、人多“姓”杂、素质参差、利益多元而引发各种矛盾:村委会办公场所遭村民强占;村集体林场被村民瓜分;村“两委”被逼得几近瘫痪;村里形成了几大恶势力,他们在村里为非作歹,组织宗派械斗,群众苦不堪言。

  如何使“百家”变“一家”,刹住这股拉帮结派的歪风邪气?村“两委”班子成员磨破了嘴,走烂了脚,受尽了气,费时237天专门调解纠纷。同时,打出了“组合拳”:成立治安大队、利用亲属劝导协调、邀请法治专家上门办班教育。

  如今,各帮派组织纷纷瓦解,村民们如同“一家亲”。

  从“失控村”到“民主法治示范村”

  1989年,因山林权属纠纷接待调解工作队伙食费超标,引发公愤,村民一拥而上将村里30亩松树砍光,造成集体损失3万多元,毛俊村也从此失控了。

  事情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毛俊村的现任村干部一直铭记在心。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将小至一瓶墨水、一本本子,大到上万元的开支全部向群众公开。

  2011年,毛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但用于村里的日常开支不足10万元,97%的收入用于民生项目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对各项工作全程参与、跟踪监督。如今,毛俊群众对村里开展的各项工作几乎一呼百应。

  村里因建设新农村和开发工业园区,需搬迁坟墓180多座,搬迁房屋7栋,拆除村民住房102间。党员洪民仁、村民小组长唐宏运、村民唐基启等二话不说,带头把祖坟迁走。年过80岁的老党员肖成佑也不甘示弱,没等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就主动要求儿子拆除自己的住房。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到2个月时间拆迁工作就全部完成。2011年,毛俊村被评为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从“贫困村”到“富裕村”

  以前的毛俊村,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公益事业靠摊派,订份报纸都要村干部掏腰包,群众更是怨声载道。

  廖仁旺组织村民开展了“怎样脱贫致富”的大讨论,达成了“依托市场做文章”的共识。2005年6月,村里拆除了农贸市场内的简易商铺,以村干部垫资的方式建起了14间现代化商铺,并招投标出租,不但很快收回了成本,还增加收入93.5万元。

  长期以来,地处东寨山下的毛俊村人主要靠做竹木手工生活:编箩筐、织竹席、做竹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小打小闹加工竹木器具批发给附近小商小贩的经营模式逐渐被淘汰。村“两委”的干部又通过外出招商,引回了46家竹木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上亿元。现在,全村基本形成了以工、贸、林、农为主的立体化产业格局,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到1200多人。

  截至2011年底,毛俊村集体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2万元增加到3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全村固定资产达2000余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竹木 新农村建设 集体林场 项目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