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学有希望 干有榜样 富有方向


    本报记者 吴佩

    从培训“走出去”的农民,到培育留守乡土的创业农民,2011年我国全面转型的阳光工程培训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时期农民培训的新目标。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苏省阳光工程培训也“华丽转身”,不仅教农民实用技术,更教农民农业发展的新理念;不仅培训技术农民,更培育职业农民。一年多来,转型后的阳光工程正在成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助力器,也为今年实现夏粮丰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江苏省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涌现了3182名创业农民。

    日前,记者走进江苏,进课堂、入基地、访农民,感受转型后的阳光工程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从普通农民到种养大户,一个都不能少

    主抓农民培训工作的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蔡恒介绍,早在2006年,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苏就已经开始培训“留下来”的创业农民。而阳光工程转型后,江苏省进一步调整培训方案,实现培训对象分层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多样化,培训过程监督社会化。

    具体来说,培训分为针对普通农民的技能培训和针对种养大户等群体的创业培训。在创业培训中,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员开设不同的班,如高级班针对有创业基础的职业农民;中级班针对种养大户;初级班则针对打算创业的农民,帮助他们转变思维和理念。

    而在培训经费的使用上,江苏省严格了监管制度,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我们的培训分为课堂学习、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三个部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为了保证培训效果,除了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的培训经费外,省里还设立了专门的跟踪经费。”江苏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田玉斌对记者说。

    有了经费,有了内容,还要有师资。为此,江苏省集结各方力量成立了由高校专家教授、各级农技推广员和乡土人才组成的万人讲师团。省、市、县三级讲师团成员走村入户,为培训的全覆盖提供了人才保障。

    “阳光工程培训,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培训的阳光惠泽到所有农民,农民培训,一个都不能少。”据蔡恒介绍,目前,江苏省阳光工程培训已实现了培训到村,村村覆盖,无盲区,为充分保证培训效果奠定了基础。

    科技编进地方戏,看戏也能学技术

    在淮安市涟水县保滩镇,记者正好赶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在镇文化广场,来自县文化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改编后的淮剧《新房里话科技》,地方特色的表演,糅合了专业的农技知识,演员们诙谐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吸引了周边前来赶集的农民。“每次赶集都能碰到这样的表演,很好看,没白来!”作为传统的稻麦种植户,曹巷村43岁农民朱玉红告诉记者,“这些演出讲的技术都很实用,回去我也要照着做。”

    通过改编地方小戏,利用赶集时间搭建培训大舞台,用文艺形式把新技术新理念送给农民。去年以来,培训大舞台覆盖涟水县各乡镇,演出达上百场,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涟水县的培训只是江苏省阳光工程创新培训形式的一个缩影,为了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江苏省还结合各地实际,创新培训模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不仅在课堂传授理论知识,还把课堂建到农田,建到果园,建到龙头企业;不仅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科技直通车等手段进行授课,还将现场咨询与逢街赶集相结合,进村培训与有奖问答相结合,本地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立体化的农民培训形式,激发了农民的培训热情,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新技术。

    培训跟着产业走,农民家门口学了技术就赚钱

    苏南和苏北地域不同,农业发展特点不同,主导产业也不同。

    “我们江苏的现代农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因此,我们做培训也要超前,更要紧密结合产业需要,把培训建在产业链上。”田玉斌的话点出了江苏省阳光工程培训的特点。

    张家港市凤凰镇是远近闻名的水蜜桃之乡,当地农业部门在开展培训时,邀请水蜜桃产业岗位专家为种植户讲解关键技术,传授经营理念;淮安市盱眙县主推小龙虾产业,当地农业部门“送教上船”,结合养殖关键时期,在养殖户家里开展培训;产粮大县丰县则围绕小麦种植关键技术开展培训,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在阳光工程培训中,江苏各地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培训,形成了培训专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创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发展 农民培训 相结合 现代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