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说,高产创建的最终目标,不应只是示范片上的增产,更应体现辐射带动大面积的平衡增产。
目前,全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在450-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出30%以上,其中黄淮海冬麦区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能达到550-600公斤,北部冬麦区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也在500公斤以上。
农民一直是土地上的绝对主角。持续调动与保护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是抓住了稳粮增粮的根本
每年夏至前后,河南滑县东孔庄村农民郑天亮家的天井,都会被改成临时的晒麦场,趁着太阳大,推根木锨把麦子赶成一垅一垅的,赶紧晒干。在老郑看来,麦粒要是落在杂土里,那就“可惜”了。
农民对于粮食的珍重与执着,无疑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着粮食作物一直是这片片土地上绝对的主角。“这一点,你只要看看那些边边角角都种得满满的田块儿就知道了。”一位麦区农技员对记者说。
农民的积极性需要调动,更需要保护,关键在于多给一些帮助、多一些实惠。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局局长暴常青说:促进粮食增产,没有种子不行,没有化肥不行,没有农机不行,没有农业科技不行,办这些事情要把组织和服务工作做到位,让农民省事、省钱、省心;市、县财政就部分农户手头缺钱的问题,单列一笔扶持资金,专建账户,专项督查,“差一分都不行”。
记者在麦区采访时,遇到一位正在地里收麦的老农,他看着远处被灰尘包裹着、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感慨地说:“太阳底下的人最辛苦。”他不只是在说自己,还包括那些夜晚露宿在加油站的麦客,以及那些晒得跟农民一样黑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口的干部们。
今年5月底,记者见到郭怀峰时,他正蹲在麦地里,和农民讨论小麦后期常见病的预防。打春开始,这位河北省馆陶县农牧局农情办的主任,已经在村里呆了3个多月了。播种时抓质量,小麦起身后抓管理,甚至没长虫子时就得提前预防,各个环节老郭他们都跟得紧。
粮食生产是项系统工程,从良种推广到农资保障,从种子下地到田间管理,从天气预报到技术指导,从跨区机收到晾晒入库,必须环环相扣。和农民一样起早贪黑、身上沾满泥土、奋战在一线的郭怀峰们,便是粮食丰收链条上不可或缺的节点。
受虫源基数多年累积和降水偏多等因素影响,今年陕西省小麦吸浆虫大面积发生。为此,全省开展了“一喷三防”防虫保粮行动,3800多名农技人员,包片驻村,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开展防控技术宣传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地对农民开展技术指导。
小麦抽穗、灌浆前后只有10天左右,“一喷三防”时间紧、作业量大、任务重。安徽省寿县农技系统的200多名职工,从接到任务到喷防结束,一个周末也没休息过;而对于河南省罗山县的送药车辆和装卸人员来说,加班加点则成了常态。有时半夜还能看到送药车往村里跑。“坐着三轮车,睡着木板床,吃着农家饭。”可以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真实的生活写照。
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业部组织开展“奋战六十天再夺夏粮丰收”行动,各级农业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抓夏粮一环不松、一招不让,全过程采取高产创建措施,各环节都跟得紧。
粮食丰收,不仅要种得好,管得好,还要收得好。夏收时节雨水多,常常是“龙口夺粮”。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忙季节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趋势愈发严重,农业机械的作用便显现了出来。今年就有100多万农机手、1万多个跨区作业队奋战在夏粮抢收一线,他们同样是这个忙碌的季节里最忙碌、最可爱的人。
晚上10点多钟,河南舞钢八台镇井刘村旁的小加油站便热闹了起来。成群结队的蚊子围着昏黄的灯光转圈儿,劳累了一天的麦客们纷纷聚拢过来,在临时小摊前随便吃碗糊涂面,七嘴八舌地交流一下当天的情况,便在收割机旁的水泥地上铺起了被褥,不一会儿就能听到鼾声四起。
麦客冲锋在最前沿,而他们背后,是那些默默坚守着岗位,为丰收保驾护航的人们。为了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今年各地共成立了2910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以便为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手提供及时有效的天气、供求、价格、交通、维修等服务信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8/18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