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上寻求突破。2011年,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整体而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要实现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的目标,必须着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攻坚、力争突破。
比如,今年夏粮增产,功劳之一是占冬小麦总面积1/3的旱地小麦增产幅度加大,旱地小麦种出了水浇地的水平。这就是在薄弱环节寻求突破取得的成效。旱地小麦长期以来“望天收”,有水没水年份产量相差两到三倍。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抓住土肥水利用这一薄弱环节寻求突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多层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集成创新区域性节水主推技术模式等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与此同时,秸秆覆盖高留茬、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等一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样提升了旱地小麦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能力。
在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工作措施结合上寻求突破。以2011年抗旱补贴为起点,中央财政今年在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四补贴”力度的基础上,对冬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东北玉米抗旱“坐水种”以及西南玉米覆膜等六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实施补贴,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转变。和此前的强农惠农政策多以补贴耕地、补贴农民收入不同,关键技术补助政策侧重于与技术应用相结合,让农业部门发挥作用、扩大影响有了重要的平台。技术推广有平台,政策落实有力度,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落实到位。
不仅如此,在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落实中,各地通过探索总结主要品种、主要灾害和关键环节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补贴机制,将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工作措施结合起来,变应急下拨为有计划下拨,变被动救灾为积极防灾,为建立稳产高产技术体系、形成长效推广机制、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摸索出一条新路。
以高产创建、统防统治为抓手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小麦生长期长,自身调节能力强,即使某一阶段遭遇不利因素,也有可能通过其他阶段进行弥补,因此科技手段在小麦生产的调控空间较大,但前提是技术落实到位。近年来,农业部门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平台,提出全程科技服务理念,一方面组织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科技大会战等,组织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包村服务;另一方面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展示新成果,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更多的农民跟着学、照着干,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相互结合,提高了单产水平,提升了综合产能。
在小麦田间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同时也是风险最难控制的环节,许多病虫害具有爆发性、迁飞性和流行性,一家一户难以应对,常常出现“漏治一点、危害一片”的情况。加之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老大难”。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变分散防治为集约化、规模化防治,可使防治效率提高5倍以上,每亩小麦可增产60斤以上。减损就是增产,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种粮大户、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的培养中寻求突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态势。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有承包地、没种过地、也不愿回乡务农。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必须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等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这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产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7.84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9744.08万亩。在夏粮生产中,不少种粮大户、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抗旱浇水、统防统治服务,不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松深翻、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应用。为充分发挥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当前,农业部正在抓紧筹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6-26/18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