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本报记者 陈四化 张培奇 实习生 王晓星

    “黄牙板,瘦如柴,姑娘外乡走,小伙难找婆。”曾是河南省延津县王楼乡的生动写照。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是黄河故道、苦水区、革命老区,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乡。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乡镇,在乡党委书记杨海峰和乡党委的带领下,全乡35个行政村,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帮农增收致富,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省级贫困乡通过“三化”协调发展,实现整乡脱贫、跨越发展的自强之路。

    以稳定促发展,立足资源培育产业,为“三化”协调发展构建支撑

    王楼乡的改变,和乡党委书记杨海峰密不可分。

    杨海峰永远也忘不了2007年6月初到王楼乡政府的情景。政府大院里车水马龙,到处都是拉水的村民和水车,比集市还热闹。因为是苦水区,王楼乡35个村都是盐碱地,水含氟量高,重金属超标,人长期饮用骨骼会变形,40岁后就直不起腰,刚出芽的麦苗用这里的水一浇就死。外乡人到王楼走亲戚都要自带水喝。而乡政府有一眼深井,井里的水甘甜滋润,于是乡政府就成了四邻八村最热闹的地方。

    稳定也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乡里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上访的群众层出不穷,在市、县挂号的信访遗留问题就有13起。

    在乡党委会上,杨海峰对众人鼓劲,“王楼乡之所以穷,之所以乱,根本问题是经济发展上不去,而要想发展经济就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在稳定中发展,用发展促稳定。”在杨海峰的提示下,乡党委将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将其纳入对乡、村干部的年度考核中,并针对王楼乡的实际情况,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农业富民,工业强乡”发展思路,把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在乡党委和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王楼乡依托棉花种植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王楼乡纺织工业园”,引进企业46家,实现年产值6.5亿元,就地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以聚源果蔬、犇犇牛蔬菜种植等龙头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全力打造了供港绿色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千亩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乡已发展温室大棚500余座;成立了新乡市第一家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15家合作社流转土地9600亩,用于发展特色高效种养业,并建成优质麦种植基地5000亩;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当地企业吸纳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全乡14家限额以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劳动力近8000人,增加农民收入9000万元。

    以机遇促发展,创新组织整乡推进,为“三化”协调发展发动引擎

    2008年,新乡市作出了在全市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战略部署。王楼乡党委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发展大机遇,在该乡未被列入首批启动社区建设乡镇的情况下,就迅速行动,超前谋划。

    “一个省级贫困乡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区位优势,靠什么搞社区建设?搞了村民会买账么?”王楼乡的超前谋划遭到了众人的质疑和嘲笑,不少党员干部也心存疑虑。杨海峰给大伙鼓劲,“干工作就不要怕人议论,怕人议论也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要做就做好。”并在全县开展“七个率先”行动,即率先在全县开展“干群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在后进村开展“学科学、树新风、比致富、创和谐”集中教育活动,率先制订了乡机关干部禁酒令,率先实行村级招待零开支制度,等等。

    “七个率先”不仅让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为社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王楼乡针对“省级贫困乡”这一现实,多次召开乡情分析会,组织村组干部入户讲解,制定21条奖补办法,赴兄弟县市参观考察学习等,使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与社区建设。在建设的同时,乡党委立足全局做规划,聘请省、市建筑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勘测规划,把全乡35个行政村全部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为中苑、东苑等6个社区,整合人口3.1万,节约土地6615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增加农民收入 主导产业 农业现代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