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体制改革带来科研活力


    本报记者 毛晓雅

    吉林省农科院作为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机制,改革让农科院搞活了僵化的体制,带来了科研动力。难能可贵的是,在多轮改革中,吉林省农科院党建工作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并在改革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保障推动作用。

    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从“管人”到“管岗”

    旧的用人体制最大特点就是“管人”——因人设岗、一岗定终身,员工一旦有了岗位,就能一辈子安稳无虞,从而导致人浮于事,科研积极性不高。

    从2003年到2009年,吉林省农科院逐步将岗位聘用制在全院推行:岗位按照科研需求设置,科研人员通过竞聘上岗,每个聘期末都有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即通过“按需设岗,评聘分开”实现了从“管人”到“管岗”的科学转变。

    以岗位为中心就是以科研需求为中心。为此,院里为每个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定了标准,如果农科院没有达到标准的人选,就向社会公开竞聘,这种宁缺毋滥的用人机制使每个岗位都实现了优中选优。副院长董英山告诉记者:“目前全院有116个研究员,但只设置了93个研究员岗位,如果在岗位做不好,即使你有研究员资格,也不能占据研究员岗位,享受不到相应待遇。”

    新体制激发出科研人员无限活力,重大科研成果频频落地:“优质超级稻吉粳88”获吉林省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超级稻推广品种;“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增产玉米79.25亿公斤……近年来,吉林省农科院每年都有15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推广转化,年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保持队伍稳定:抓牢党建不放松

    改革难免产生矛盾,保持稳定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吉林省农科院从党建工作入手,发挥党的领导力,把握改革大局;发扬党的民主作风,充分消化员工意见和看法;做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科研人员的“三农”情怀,从而为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2003年开始,吉林省农科院实行了全院“扁平式”管理,这在全国农业科研院所中是第一家。新体制下,各个研究所的所长和党务干部都由院里统一委派,减少了中间管理层,院党委的决策直接下达到各所,大大强化了改革的执行力度。

    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每一次的决策都在职代会上进行充分讨论。院党委副书记杨志刚回忆:“最近一次的2009年改革中,我们把改革方案稿发给全院进行讨论,第一次讨论就集中了43条意见和建议,对其中6条合理化建议予以采纳,其他的在职代会上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在方案最终通过之前,总共进行了11次修改。正是因为前期充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发挥优良传统:培养深厚“三农”情怀

    农业科研工作者对“三农”有感情,才能扎根土地,为农服务。“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热爱‘三农’科技”是吉林省农科院多年来的优良传统。这充分体现在院党委组织开展的专家示范户和博士联系户“两户”工作中。杨志刚介绍说,全院200多名专家和博士面向农户、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立了自己的示范户和联系户,推广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水稻所所长赵国臣的示范户是镇赉县嘎什根乡那林村的祝立军家。从1988年开始,赵国臣就在镇赉县嘎什根“蹲点”,进行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他不顾农村条件艰苦,一住就是几个月,新婚蜜月里,正赶上农时,他也在村里指导生产。

    在赵国臣多年指导下,如今不仅祝立军种植的42亩水田年收入达3万元,还带动全乡种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全乡无水田,发展为现在无旱田。目前全乡共种植22万公顷水田,人均年收入已达1.4万余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转化 经济效益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