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把知识技术奉献给广袤大地


    本报记者 阎红玉 通讯员 王柏涛 叶雪

    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连年跃上新台阶,特别是2010年、2011年,粮食增产幅度都超过60亿斤以上。2011年,粮食总产再攀高峰,超过634亿斤,比上年增产65.7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3.3%。吉林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务院要求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规划目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跃上了新台阶,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10元,同比增长20.5%,创造了“十一连增”。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这支队伍把知识、技术奉献给广袤肥沃的吉林大地,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科技创新带来难得收益

    成立于1959年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服务全省农民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推出。特别是从2005年至今,农科院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吉粳88连续五年被确定为全国超级稻推广品种、全国主导品种和吉林省主导品种,累计种植3250万亩,增产稻谷58.5亿斤,为农民增收58.5亿元。创我国常规超级粳稻单一品种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和社会经济效益新纪录。

    永吉县金家乡金家村农民董光明告诉记者:“全村60多公顷水田,多数农户都用吉粳88超级稻品种育苗。吉粳88分蘖多,每亩(注:大亩1000平方米)能打1000多公斤水稻,现在每斤能卖到1.5元,比别的品种高0.2元。仅这一项,每公顷就能增收4000多元。”

    吉林省西部地区常年干旱,从2006年起,农科院在半干旱区开展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研究。科研人员在乾安县、前郭县创造了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千亩收获1400斤/亩、百亩收获1800斤/亩、小面积收获2010斤/亩的高产纪录。该项技术既发挥了覆膜栽培提高地温、减少棵间蒸发的作用,又减少了深层渗漏,可降低土壤蒸发和节约用水,达到综合节水增产效果。

    科技不断创新,收获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农科院加强了双阳、镇赉、桦甸、伊通、乾安5个示范基地县(区)和7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全省55个市(州)、县(市)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成农村科技信息平台56个,建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示范基点12个。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总访问量达275万人次,提供网络咨询服务7.5万人次以上。五年间全院共组织360名专家,举办培训班168场次,培训农技人员5400人次、种养业大户360户、农民16.8万人次,赠送科技资料14.8万余份。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农科院共鉴定(验收)各类成果176项,比“十五”增加了112%;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62个;获授权专利32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3项,技术标准7项。获奖成果95项,比“十五”增加了137.5%。每年推出60多个优良品种、10余项粮食增产增收的集成技术供全省农民使用,广大农民受益良多。

    体制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水平

    科研成果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必须要进行转化。吉林省农科院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手段,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实行“直播式”、“嫁接式”和“外接式”三种成果转化方式,使农科院研发的应用技术类成果的转化率达到了80%以上。舞台大了,农民的收益也大了。目前,农科院每年都有150余项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全省农业生产技术的70%由农科院提供。这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为全省新增经济效益25~30亿元。

    “直播式”转化。即在成果完成后,属于公益性的技术成果,由农科院专门机构负责推广、扩散,或转交给政府推广部门进行推广。比如2009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推广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和450万亩;在公主岭市一些乡镇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或体系示范区等。

    “嫁接式”转化。一是属于物化的、营利性的科技成果,与农科院关联企业有约定的,就依托关联企业进行推广转化。比如,农科院通过关联企业开发的玉米品种就有80多个,开发的水稻品种有40多个,开发的豆类品种有30多个。二是通过合作,依托大型企业推广转化。2006年,农科院根据大成集团加工企业对专用、特用玉米的需求,研究开发高淀粉、高油、高蛋白等加工专用玉米,为大成集团建设专用、特用玉米原料生产基地,提供了专门化品种及其种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转化 品种 玉米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