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王海霞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在宁夏境内迂回曲折,水流平缓。得天独厚的自流灌溉条件促成了富饶的银川平原,这里有着纵横的引黄灌溉渠和片片水稻田。但在北部盐碱地、周边荒滩以及南部山区,低下的土地生产力依旧困扰着宁夏。自2009年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治工程及2011年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一系列巨变在这些地方悄然发生。
中北部银川平原部分地区地势平坦,靠黄河自流灌溉,但由于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加上老灌区排灌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土地生产力严重不足。
平罗县黄渠桥镇通惠村是其中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区,65岁的回族老人杨玉林家3年前翻新了房子,3间新式砖瓦房内窗明几亮。提起这次土地整治,杨玉林显得很激动:“没想到能这么好,非常满意。”而此前老人还有些犹豫,怕占了自己的土地。老杨家以前只有5亩地,经过整治后增加到了17亩,土地面积大了,机械化也跟上了。
在中部项目区,通过砌护渠道,铺设水泥输水管道取代土渠,将旱地无灌溉改善为节水灌溉,同时整修田间道路,方便农民生产;在北部项目区,大量河滩和水沟被整治,仅平罗县新增耕地近8万亩,更加稳固了其全国粮食先进生产县的地位。渠口农场撂荒30多年的盐碱地也摇身一变,成了农民手中的“抢手货”。
在项目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的同时灌水时间节省一半。通过平整土地,机械化程度提高,亩均节约劳动力1.1个。平罗县通伏乡永华村农民谢光其承包种植60亩耕地,土地整治后,对各类水利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平均每亩节约水费5元,每亩增加粮食产量50斤。灌溉时间从原来的10天缩短为5天,节省了劳力,农闲季节还可以在施工队打工。
据介绍,中北部土地开发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投资36.61亿元,建设期5年,总建设规模337.8万亩。截至2011年底,工程项目已完成建设面积133.6万亩,占总建设规模的39.6%。数据显示,通过对盐碱地的整治,全区新增耕地34万亩,改造盐碱地9.2万亩,整治后的项目区粮食亩均单产增加110公斤。由于人均所属耕地数量增加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较以前增加785元。
南部西海固地区,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被认为是“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记者来到同心县田老庄乡白家湾村,眼前只有两种颜色,湛蓝的天空和延绵不尽的厚重的黄土色。这里居住着数十万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当天正是白家湾村集体搬迁的日子,20多辆军用大卡车分散地停在村民家门口,全家老小齐上阵,大人们抬着从旧房子上拆下来的木椽往军车上装,小孩子们则拿着盆子或是笤帚相互打闹嬉戏。安土重迁,老人们倚在黄土坡上,夕阳掠过头顶,半眯着眼睛,像是在感受这片熟悉的土地带给他们的丰厚回忆,又像是在感知那块即将踏入的新土地给予他们的灿烂未来。
他们要迁往的地方是同心村,这是一个即将投入使用的生态移民村。一进村便可见整齐排列在两侧的一户户房屋,每一户包括54平方米统一大小的房屋,外带半亩大小的庭院,可以发展庭院经济。宁夏国土厅耕地保护处长安学武告诉记者,连房带院每户造价4万元,由政府统一修建,每户只出1万元便可入住。同心村的移民人均还能分到1亩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宁夏国土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共有76个项目区,总建设规模85.35万亩,“十一五”期间已安置移民8.37万人,“十二五”还将搬迁安置35万人。政府为移民提供了集中连片的157万亩后备耕地资源,土地整治项目与自治区的生态移民结合,保证了生态移民安置区的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有效面积,同时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实现了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3/18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