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君祥
日前,在全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充项目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会上,农业部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强化管理,抓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自2006年以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规模从1700万元增加到8亿元,实施范围从6个省扩大到所有的省、区、市和中央直属垦区,实施面积达到3775万亩,设立各种技术模式示范区750个,建立项目效果固定监测点1670个。监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还田率达到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亩均减少钾肥用量1.5公斤;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绿肥种植,累计消纳有机资源23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多万吨;实现生物固氮2万吨,相当于12万吨尿素,节约标准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随着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不断深入,一些成熟的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模式借助项目平台得以加快推广,但随着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也显露出个别地区产品招标不规范、技术模式效果不佳、农民使用不积极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推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要“推动一个创新,促进两个结合,抓好三个落实”。推动一个创新:就是项目实施方式创新。要积极探索,走规模化实施的路子,提高项目组织化程度,推动项目实施方式创新。促进两个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要针对北方地区气温低、降水少,秸秆腐熟剂的作用不如南方,仅施用秸秆腐熟剂还田秸秆效果不很理想,在筛选适应低温少雨环境秸秆腐熟剂产品、改进菌种组成的同时,需要与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等技术结合;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结合,要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整合实施,推进有机无机相结合,选择一批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组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抓好三个落实:抓好招投标制度落实,这个环节最敏感,也最容易出问题,不能出现任何偏差,也不允许打擦边球,这事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抓好技术服务落实,要明确发放程序,项目县与中标企业签订合同时确定供货地点、供货方式、供货时间,由乡镇推广站进行补贴物资核实发放,登记造册,张榜公示,要加强技术指导,有专人负责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要加强监督检查;抓好示范带动落实,要结合实际,提高标准,加大力度,下大力气抓几个高标准示范点、示范片,集中展示技术模式和实施效果,要分层次、分季节、分对象开展现场观摩,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展示项目成果,积极争取支持,向广大农民示范技术要领,加快推广应用。
由点到面,推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自2009年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试点工作以来,各地精心组织,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农业部下发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13个省制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验收评定工作不断深入,27个省开展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评定项目3358个,专家实地踏勘8890次,采集土壤样品7.7万多个,分析化验45万项次,评定补充耕地面积213万亩。后期培肥改良得到加强,江西、湖南等9个省建立了补充耕地后期培肥改良制度,落实了专项培肥资金,累计实施培肥改良71万亩。但在推进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中,仍存在认识不足、沟通不畅、条件较差等问题。
从今年开始,农业部推进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由“局部试点”、“示范推广”向“全面实施”转变。重点抓好“五个有”:有一批先进典型,探索在农业国土两部门合作机制、规范评定方法程序、指导加强补充耕地后期培肥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整省、整市全面推进评定工作典型。有一套管理办法,要依据农业部印发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规范》,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或修改完善本区域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细则。有一套技术规范,要尽快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规范,推进评定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有一笔培肥资金。要强化与财政、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多渠道争取对补充耕地后期培肥投入。有一支工作队伍,要配备与评定工作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23/18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