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磅礴乌蒙展新颜


    这种广种薄收的办法,开始的一两年还有一定的效果,粮食的总产量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土逐渐流失,有效耕地逐年减少,粮食单产逐年下降,生态严重恶化,各种灾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交替袭击,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

    如今,毕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扶贫机构”,组建一支近万人的专业扶贫队伍,向贫困发起总攻。23年来,毕节综合整治农民的“穷根”,高标准升级改造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举办各种农技培训,变“蛮种”为“科学种”,粮、林争地的矛盾极大缓解,农民尝到了生态好的甜头。

    在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见到村民苟文龙的时候,他正在俯身察看集中覆膜培育的烟苗。“再过几天就可以把烟苗移栽到地里了。这10亩烟苗可是我家的‘绿色银行’。”苟文龙乐呵呵地说。

    “2001年底,县里开始搞水土保持工程,把坡地改成梯田,又建起了蓄水池。旱季可以用蓄水池里的水浇灌,旱涝保收,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苟文龙通过租用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地,去年种了10亩烤烟、10亩玉米和1亩辣椒,全家仅种植业一项收入就达3万多元。

    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介绍说,扶贫攻坚,试验区23年来一以贯之。特别是近几年,毕节试验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以及中央各部委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毕节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从231.02亿元增加到600.85亿元,贫困人口(老口径)从312万人减少到31.8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6%下降到4.25%,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

    生态改善,再现绿水青山

    地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下的赫章县,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历来背负着“纳(雍)威(宁)赫(章),去不得”的名声。“去不得”的潜台词是: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一组可作佐证的数据是: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9341万元,财政收入1659万元。粮食总产量6.9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146.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91元。形容赫章贫穷的一个顺口溜是:“韭菜大坪子,荞麦过日子,要想吃顿包谷饭,要等婆娘坐月子。”

    曾几何时,赫章县妈姑镇、水塘堡乡一带因为掠夺式土法炼锌而满目疮痍。在炼锌区,寸草不生,污水横流,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频发,因特大山洪引起的屋毁人亡事件时有发生。

    “两土冶炼”的确让极少部分人富起来了,但人居环境和身体健康却面临极大考验。

    毕节市一位曾经在妈姑镇当过领导的干部说:1986年至1996年,妈姑镇没有一个合格兵员,应征青年的血液里,铅、镉等重金属含量都严重超标。

    同时炼锌产生大量废渣,在雨水的浸刷下有毒物质流入河流,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一位群众告诉记者,不少因炼锌先富起来的人,已经移居。留在当地的人们依然贫穷,依然过着原始的开荒种地的生活。

    贫穷——开荒——更穷,赫章陷入恶性循环。2007年,赫章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刀阔斧彻底取缔“两土”,使1100座“两土”炼锌炉灰飞烟灭。既要解决温饱,又要改善生态,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难题。思索中,常见的核桃树进入人们视线,没想到,这一棵小小的核桃树,竟让赫章人交出了一份生态扶贫的答卷。

    赫章县重点扶持核桃产业,近3年投入2亿元,精心培育出“黔核7号”、“黔核8号”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产值3亿元,创办了100多家核桃加工企业。在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同时,森林覆盖率提高30个百分点,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养儿防老,不如栽树防老。”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党支部书记蔡国祥说,一棵棵核桃树成了村民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从对抗走向共赢,毕节创造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毕节模式”,通过坡改梯、修建谷坊等办法,集中拦洪、滞洪、沉沙,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然后,发展“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试验区 粮食 核桃 森林覆盖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