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磅礴乌蒙展新颜

网友投稿  2012-04-1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代伟人毛泽东长征诗里所说的“乌蒙”,指的就是地处黔西北的毕节。

    毕节,一度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经济落后、生态恶劣、人口膨胀,人民群众难以吃饱穿暖,被称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几组数据凸显了毕节试验区成立时毕节之“窘迫”:2685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贫困人口达312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占65.4%,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

    今日毕节,演绎了一个个科学发展的奇迹。贫瘠石山披上厚厚的绿装,穷困小山村建起现代化的载重货车生产基地,农民住上了漂亮的民居……

    这样的变化始于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从此,毕节人民不断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毕节试验区成立2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各有关部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深圳市和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方帮扶,不断增添内生动力

    2009年4月14日,中央统战部牵头在北京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研讨会,建立了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之后,每年中央统战部均组织召开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专门研究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有关问题。

    为创新帮扶机制,中央统战部协调统一战线、国家有关部委,创建了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以及示范带动等五大“同心工程”,共实施项目17类202个,目前已完工175个,实际到位资金129亿元。

    中央统战部牵头协调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建立了东部十省市帮扶毕节试验区机制,部领导多次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10省市党委统战部考察团赴毕节试验区考察,以改善民生为主攻方向,为毕节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共同推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积极为试验区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引入项目和资金,推动试验区的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帮助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为毕节试验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人才基础;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络联系,使毕节试验区更进一步受到关注和得到广泛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科学发展规划、干部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了倾情帮扶。

    贵州省委、省政府给予毕节试验区特殊关照。2010年9月20日,履新不足一月的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亲赴毕节调研指导工作。到贵州以来,栗战书、赵克志已10余次深入试验区检查指导工作,切实帮助试验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2011年5月21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制定了推动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下放了57项政策措施,为试验区确定了“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贵州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为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斩断“穷根”,解决了830多万人吃饭难题

    “都是被穷逼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回忆说,那时的人跟土地、树木像结了“仇”似的,没地就砍树开荒。即便一家有山地几十亩,依然是“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

    “一年365天,有二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饭问题,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几位老干部回忆,每年由国家和市场调入毕节的粮食就达20余万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毕节大多数地方靠毁林毁草开荒来增加粮食,于是森林继“大炼钢铁”之后又一次遭到大面积毁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许多地方不到10%。

    这种广种薄收的办法,开始的一两年还有一定的效果,粮食的总产量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土逐渐流失,有效耕地逐年减少,粮食单产逐年下降,生态严重恶化,各种灾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交替袭击,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

    如今,毕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扶贫机构”,组建一支近万人的专业扶贫队伍,向贫困发起总攻。23年来,毕节综合整治农民的“穷根”,高标准升级改造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举办各种农技培训,变“蛮种”为“科学种”,粮、林争地的矛盾极大缓解,农民尝到了生态好的甜头。

    在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见到村民苟文龙的时候,他正在俯身察看集中覆膜培育的烟苗。“再过几天就可以把烟苗移栽到地里了。这10亩烟苗可是我家的‘绿色银行’。”苟文龙乐呵呵地说。

    “2001年底,县里开始搞水土保持工程,把坡地改成梯田,又建起了蓄水池。旱季可以用蓄水池里的水浇灌,旱涝保收,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苟文龙通过租用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地,去年种了10亩烤烟、10亩玉米和1亩辣椒,全家仅种植业一项收入就达3万多元。

    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介绍说,扶贫攻坚,试验区23年来一以贯之。特别是近几年,毕节试验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以及中央各部委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毕节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从231.02亿元增加到600.85亿元,贫困人口(老口径)从312万人减少到31.8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6%下降到4.25%,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解决温饱的跨越。

    生态改善,再现绿水青山

    地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下的赫章县,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历来背负着“纳(雍)威(宁)赫(章),去不得”的名声。“去不得”的潜台词是: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一组可作佐证的数据是: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9341万元,财政收入1659万元。粮食总产量6.9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146.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91元。形容赫章贫穷的一个顺口溜是:“韭菜大坪子,荞麦过日子,要想吃顿包谷饭,要等婆娘坐月子。”

    曾几何时,赫章县妈姑镇、水塘堡乡一带因为掠夺式土法炼锌而满目疮痍。在炼锌区,寸草不生,污水横流,水土流失严重,山体滑坡频发,因特大山洪引起的屋毁人亡事件时有发生。

    “两土冶炼”的确让极少部分人富起来了,但人居环境和身体健康却面临极大考验。

    毕节市一位曾经在妈姑镇当过领导的干部说:1986年至1996年,妈姑镇没有一个合格兵员,应征青年的血液里,铅、镉等重金属含量都严重超标。

    同时炼锌产生大量废渣,在雨水的浸刷下有毒物质流入河流,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一位群众告诉记者,不少因炼锌先富起来的人,已经移居。留在当地的人们依然贫穷,依然过着原始的开荒种地的生活。

    贫穷——开荒——更穷,赫章陷入恶性循环。2007年,赫章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刀阔斧彻底取缔“两土”,使1100座“两土”炼锌炉灰飞烟灭。既要解决温饱,又要改善生态,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一个难题。思索中,常见的核桃树进入人们视线,没想到,这一棵小小的核桃树,竟让赫章人交出了一份生态扶贫的答卷。

    赫章县重点扶持核桃产业,近3年投入2亿元,精心培育出“黔核7号”、“黔核8号”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产值3亿元,创办了100多家核桃加工企业。在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同时,森林覆盖率提高30个百分点,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养儿防老,不如栽树防老。”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党支部书记蔡国祥说,一棵棵核桃树成了村民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从对抗走向共赢,毕节创造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毕节模式”,通过坡改梯、修建谷坊等办法,集中拦洪、滞洪、沉沙,蓄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然后,发展“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

    实践表明,毕节试验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量变积累到即将质变,处于从修复自然、初步获得绿水青山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时期,处于生产、生活和生态齐头并进的转型发展时期。23年里毕节试验区先后实施长防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防治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每年人工造林40万亩以上,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5%增加到2011年的41.5%。

    新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乌蒙含情,杜鹃争艳。阳春三月,乌蒙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从贵阳市驱车穿越六广河大桥,进入毕节试验区境内,一幢幢、一片片造型别致的黔西北民居映入眼帘,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的色彩组合之美,几何形状之美,掩映在树木丛林中,装扮了田野村落,与春天的鲜花媲美,一年四季永不凋落。这种“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画卷,一村村、一寨寨、一个个集镇,沿贵毕高等级公路和毕节市9县区公路沿线铺开,并向大山里延伸。

    近年来,毕节市围绕着“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五园新村”建设内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良的和谐文明画卷。一些特色集镇、特色民族村寨,成为城里人下乡开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芙蓉新村,一栋栋两层的小别墅整齐划一地排列开来,沼气池、圈舍、农具储存室以及卫生间,水、电路一应俱全,走进一户农民家中,所有家具均按现代城市家庭的样式布置,陈设应有尽有,装修装饰让人惊叹。

    “房子漂亮了,环境更美了,水电路设施齐了,屋内摆放的是电器和新式家具,现在的农村不比城里差。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住上了以前只有做梦才能住上的房子!”当地村民逢人便说这样的话。

    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离县城不到10公里,这里田园风光美丽,一河穿村而过,两岸垂柳依依,农家翠竹迎风,更兼“春来万亩菜花黄,秋到十里稻花香”。为了把这里打造成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县里拼项目、筹资金修通了柏油路,配套了休闲庭园,并动员当地群众进行黔西北民居建设。如今,每到周末,这里农家餐馆生意红火,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以前我们农村人羡慕城里人住高楼大厦,一心想往城里跑。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一到周末就往乡下跑。”每年靠农家乐收入不菲的毕节市观音桥塘房村党支部书记董武刚自豪地说。董武刚利用改造的黔西北民居办起了农家乐,舒适的农家环境和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的城里游客。

    秦如培说,崛起乌蒙,后发赶超。毕节试验区正从一个基础薄弱的山区向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的试验区转变,正从一个贫困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传统农业大市向城乡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试验区转变,正从一个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地区向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转变。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17/18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