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宿州“治安保险”保到农民心坎上


    期盼组建巡逻队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打造一支不走的村级巡逻队。”宿州市埇桥区公安分局有关人士说。就如何突破人手少、经费缺等瓶颈,宿州市一些乡村作了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符离镇褚庄村成立“护村队”,每晚8位村民手持棍棒,带上矿灯,来回巡逻,4天轮流一次。党员干部带班查岗,年终评议。为解决人手和经费问题,这个村召开村民大会,全民发动,形成“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的筹资筹劳方案,保证了“护村队”的正常运转。“护村队”成立后,这个村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村民编一首顺口溜称赞道:“单枪匹马,难敌贼狂。团结对敌,群治群防。有人出人,男女无妨。没人出款,略表心肠。每组每夜,八人轮岗。一方有盗,八方声张……”

    宿州市部分村庄推行“治安中心户长”制度,每村每15户选一个责任心强、群众信任、有奉献精神和号召力的热心人担任“治安中心户长”。作为一个片区的治安牵头人、公安机关的“耳目”,他们平时定期在所辖范围内巡逻,遇到异常情况,立即与警方联系,并通过平安大喇叭广而告之。有村庄曾出现过“治安中心户长”登高望远,通过平安大喇叭指挥各处村民围堵小偷的场面。“有户长当俺们的主心骨,面对小偷抢匪,俺们胆子要壮许多。”一些村民说。埇桥区祁县镇在一些村庄主要路口设置多个岗亭,组织治安积极分子轮流值守,加强对社会面人流、车流、物流的治安盘查,形成了“守点、巡线、控面”的多层次社会面防控网络,促进了治安好转。

    目前,埇桥区公安分局正筹划整合群防群治资源,包括派出所民警组织乡镇供电所、电信所等“七站八所”富余人员组成“流动防线”,轮流巡逻;相邻派出所互相协作,信息共享,消除治安死角,提高出警速度;引导农民增加“自防”手段,借鉴江苏等地经验,在农村楼房管道涂抹柏油等,防范小偷入室盗窃。

    “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资源,形成以公安民警为主力、联防队员为辅助、农村群众全员参与的防控局面,在村庄里打造一支‘不走的巡逻队’,是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的关键。”宿州市政法部门一位人士说。

    一天一角钱买个“放心”

    从去年开始,宿州市政法委、综治办创新社会管理,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农村治安保险”工作,并将其作为“平安工程”、“民心工程”在该市泗县、灵璧县和埇桥区大力推广,此后,安徽省其他部分市、县农村也开始试点。据介绍,“农村治安保险”由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以乡(镇)、村为单位参加财产保险,通过明确治安联防和经济赔偿责任归属,在发生火灾、盗抢等事故后,由保险公司提供救助和补偿。投保的农户每年自愿缴费30元,其中,10元作为保险费,20元作为乡(镇)、村社会治安活动经费,活动经费由综治部门集中管理,专款专用。农户财产保障范围包括房屋及室内附属设施、家电、衣物及床上用品、农机具、粮食、牲畜等,单项赔付限额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一些农民说:“如果保险真能发挥作用,一年30元钱不算什么。少吃两斤肉,全家保平安。”

    埇桥区综治办负责人称,“农村治安保险”非常适合欠发达的皖北农村需要,不仅减少了农民对治安问题的后顾之忧,也有效化解了基层治安经费难题,有助于实现“百姓赢安宁、政府赢民心、保险公司赢市场”的“三赢”效果。

    截至今年2月,宿州市累计为35.55万多户农民办理了农村治安保险,收取费用1066.7万元,其中三分之一共计355万多元作为保费,三分之二共计711万多元作为各乡(镇)、村的治安经费。该市正在论讨方案,今年准备由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县(区)配套资金1000万元,用于建立农村社会治安长效机制,而“农村治安保险”的费用有望从这笔资金中解决,前提是保险方案符合农民需求,真正起到“平安保护伞”的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机具 粮食 牲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