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宿州“治安保险”保到农民心坎上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4-17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杨丹丹 通讯员 何雪峰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村民滕俊家近日因电线老化短路发生火灾,屋内生活用品化为灰烬,由于一个月前投了“农村治安保险”,在埇桥区综治办的协调下,他获得了5400元的赔付金。“多亏花30元钱参加了农村治安保险,否则我家三五年也缓不劲来。”滕俊激动地说。

    “每天不到一角钱,平安和谐保家园”。为实现农村社会治安长效治理,一种“农村治安保险”在安徽省部分市、县应运而生,并逐步推广开来。

    “空心村”里蹿黑影

    “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可安全感却不强了。”日前,皖北农村部分群众向记者吐露心声。近年来,农村侵财类案件频频发生,不法分子明目张胆,气焰嚣张,有的村民为防盗抢,晚上贴近着猪羊睡觉。有感于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符离镇褚庄村村支书李继新写了一首《治安百句歌》:“符离褚庄,幸福美满。谁料绿林,图财发狂。偷我鸡鸭,盗我猪羊。别门撬锁,挖洞翻墙。药狗牵牛,盗车装粮。有人追赶,投石放枪。口吐狂言,极为嚣张。弱小村民,哪敢阻挡……”宿州市政法部门一位人士说,这首歌反映的情况在皖北农村有一定的普遍性。“换作20年前,不法分子在农村哪敢如此猖狂。”李继新说,过去,村里青壮年多,警惕性高,不法分子想干坏事也没机会。但如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形成了一个个“空心村”,不法分子如入无人之境。

    “在偏远农村,110报警电话远不如城市那么灵。”埇桥区综治办副主任刘智富说,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辖域面积广、人口数量多的农业大区,警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农村派出所仅有四五名正式干警,却要承担七八万人口的治安防范任务,难以应付,特别是在各种复杂地段存在死角死面,案发后侦破难度也很大。

    为加大治安防控力度,公安和综治部门在部分村庄推广“技防进农家”,截至去年底,埇桥区农村共安装十户联防报警器12174组,“电子狗”、“气死贼”等单户自防报警器26312件,新增“平安E家”用户25660户。然而,由于留守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人连说明书都看不懂,键盘都不会按,更别提紧急情况下熟练操作。此外,由于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十户联防”无法发挥作用,正如祁县镇派出所所长张文书所说:“10户老汉老妈抱成团,也拿盗贼没办法。”

    治安力量难驻村

    “农村点多、面广、线长,要想改善治安状况,不能仅靠有限的警力,必须实施群防群治,让治安力量达到每一个村庄。过去这项工作在农村容易开展,但如今却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宿州市政法部门一位人士说。乡镇联防队员是公安民警的有益补充,但这一队伍的人数正在锐减。永镇乡派出所所长张纯健说,过去该乡仅有2万人口时就有联防队员10多人,基本覆盖每个村,现在达到4万人口却仅有3名联防队员,且年龄多在五六十岁,应付镇区治安问题很够呛。村治保会作为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也基本上名存实亡。过去,每个村的治保会有好几个人,负责维持村中治安,如今村治保会基本上只有一名“光杆司令”,并且经常要应付基层“中心工作”。20年前,村村都有戴红袖章的巡逻队、护村队,村民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轮流放哨,但现在难见踪影。

    群防群治工作为何有所弱化?埇桥区综治办副主任刘智富分析认为,客观上,“空心村”现象造成农村人手不足,“老的老,小的小”,别说组建联防队、护村队,就是村里一年开一次“一事一议”会议,也很难找到人;经费问题也是拦路石。过去,联防队、护村队的工作经费来源于“三提五统”,村民巡逻有一定补助,自从取消了“三提五统”,财政部门又无拨款,加上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联防队和护村队很难招到人手。主观上,一些农村群众遇事退缩,人心不齐,虽然对良好治安环境的期望很高,但对加强治安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主动参与治安防控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村群众往往认为治安防控是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的事,不太情愿为公益事业出力;或害怕惹火烧身,不敢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刘智富说。

    期盼组建巡逻队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必须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打造一支不走的村级巡逻队。”宿州市埇桥区公安分局有关人士说。就如何突破人手少、经费缺等瓶颈,宿州市一些乡村作了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符离镇褚庄村成立“护村队”,每晚8位村民手持棍棒,带上矿灯,来回巡逻,4天轮流一次。党员干部带班查岗,年终评议。为解决人手和经费问题,这个村召开村民大会,全民发动,形成“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的筹资筹劳方案,保证了“护村队”的正常运转。“护村队”成立后,这个村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村民编一首顺口溜称赞道:“单枪匹马,难敌贼狂。团结对敌,群治群防。有人出人,男女无妨。没人出款,略表心肠。每组每夜,八人轮岗。一方有盗,八方声张……”

    宿州市部分村庄推行“治安中心户长”制度,每村每15户选一个责任心强、群众信任、有奉献精神和号召力的热心人担任“治安中心户长”。作为一个片区的治安牵头人、公安机关的“耳目”,他们平时定期在所辖范围内巡逻,遇到异常情况,立即与警方联系,并通过平安大喇叭广而告之。有村庄曾出现过“治安中心户长”登高望远,通过平安大喇叭指挥各处村民围堵小偷的场面。“有户长当俺们的主心骨,面对小偷抢匪,俺们胆子要壮许多。”一些村民说。埇桥区祁县镇在一些村庄主要路口设置多个岗亭,组织治安积极分子轮流值守,加强对社会面人流、车流、物流的治安盘查,形成了“守点、巡线、控面”的多层次社会面防控网络,促进了治安好转。

    目前,埇桥区公安分局正筹划整合群防群治资源,包括派出所民警组织乡镇供电所、电信所等“七站八所”富余人员组成“流动防线”,轮流巡逻;相邻派出所互相协作,信息共享,消除治安死角,提高出警速度;引导农民增加“自防”手段,借鉴江苏等地经验,在农村楼房管道涂抹柏油等,防范小偷入室盗窃。

    “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资源,形成以公安民警为主力、联防队员为辅助、农村群众全员参与的防控局面,在村庄里打造一支‘不走的巡逻队’,是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的关键。”宿州市政法部门一位人士说。

    一天一角钱买个“放心”

    从去年开始,宿州市政法委、综治办创新社会管理,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农村治安保险”工作,并将其作为“平安工程”、“民心工程”在该市泗县、灵璧县和埇桥区大力推广,此后,安徽省其他部分市、县农村也开始试点。据介绍,“农村治安保险”由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以乡(镇)、村为单位参加财产保险,通过明确治安联防和经济赔偿责任归属,在发生火灾、盗抢等事故后,由保险公司提供救助和补偿。投保的农户每年自愿缴费30元,其中,10元作为保险费,20元作为乡(镇)、村社会治安活动经费,活动经费由综治部门集中管理,专款专用。农户财产保障范围包括房屋及室内附属设施、家电、衣物及床上用品、农机具、粮食、牲畜等,单项赔付限额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一些农民说:“如果保险真能发挥作用,一年30元钱不算什么。少吃两斤肉,全家保平安。”

    埇桥区综治办负责人称,“农村治安保险”非常适合欠发达的皖北农村需要,不仅减少了农民对治安问题的后顾之忧,也有效化解了基层治安经费难题,有助于实现“百姓赢安宁、政府赢民心、保险公司赢市场”的“三赢”效果。

    截至今年2月,宿州市累计为35.55万多户农民办理了农村治安保险,收取费用1066.7万元,其中三分之一共计355万多元作为保费,三分之二共计711万多元作为各乡(镇)、村的治安经费。该市正在论讨方案,今年准备由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县(区)配套资金1000万元,用于建立农村社会治安长效机制,而“农村治安保险”的费用有望从这笔资金中解决,前提是保险方案符合农民需求,真正起到“平安保护伞”的作用。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17/18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