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宁县土高山乡,这里的养殖户党佰刚高兴地给记者讲述着旱作农业发展给他家带来的变化:“自从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之后,不仅粮食产量提高了,还为我们搞养殖提供了饲草料。我家养着15只小尾寒羊,每年饲料缺口在1500公斤,以前需要花钱到外地购买。如今种植全膜玉米,饲料问题全解决了。”
2007年,甘肃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只有600多万亩,如今已经发展到了1000万亩。玉米面积的扩大,带来了大量的秸秆,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给予甘肃农业发展又一次战略性转折机遇。2007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这个判断,出台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08年配套出台了财政扶持办法,在全省53个县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同时大力配套推广户用沼气工程,形成“玉米生产-牛羊生产-沼气利用-渣液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
在大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贫困的旱作地区也找出了脱贫致富的产业化路子。过去苦甲天下的定西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马铃薯产业集聚区、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定西市农业干部说,马铃薯以前是他们的“脱贫薯”,如今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致富薯”。今年定西马铃薯仅外销量就有200万吨,产值达18亿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600元。
甘肃粮食生产思路的调整,使得对水资源的利用也更加经济有效。有关部门监测,近几年甘肃旱作区水土流失率显著下降,灌区农业灌溉水资源总用量也开始下降。
据统计,近三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14.3元,同比增长25.1%,增幅创十年来新高。此中,旱作农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旱作农业,其内涵和意义正被前所未有地丰富和充实起来,也正逐步改变着甘肃农业的现在与未来。
从甘肃实践向国家战略延伸:让旱区成为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
随着旱作农业区,逐渐发展成为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新的商品粮基地,一个新的课题和展望也在启迪着我国的粮食生产——从更大的全国范围来看,我国西部旱作农业区,在粮食生产中是否同样大有潜力可挖?
事实上,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西部地区曾经是我国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宋元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进南移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区域逐渐南移,也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熟,天下足”的民谣,一直到清代,漕运还是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新中国成立后,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重要增长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生产重心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步转移,南粮北运也变成了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粮食生产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
但是,国情农情决定了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严峻。在稳定南方和北方现有粮食主产区的同时,有没有新的潜力区可开发?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实践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当地农业系统的干部们说,随着甘肃等西部省份农业生产潜力的逐步释放,随着旱作农业区在支持我国粮食不断增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旱作农业区有望成为我国下一个粮食增长极。
“对于旱作农业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水,只要有水就有粮食。”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人这样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粮食增产有很大空间。而目前随着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断推广和实践,“蓄住天上水、留下地表水、用好土壤水”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实施路线图,充分具备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旱作区降水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统计,每毫米降水的粮食产量由0.4公斤增加到0.6公斤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20%,相当于节水5亿多立方米,年均增产粮食40亿斤。
2009年8月份,农业部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了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全面推广甘肃省发展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成功经验。目前,除甘肃外,西北、东北、华北等省区也示范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同样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11/18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