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杆会绝技:百尺竿头弄潮儿


    演员在表演杆会绝技。

    靳咏清 张大秋 文/图

    3月11日晚,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崇新村杆会的练功房内,20多个小伙子围着3个大竹竿上上下下练功,当71岁的会长张家棣向在场的人宣布,中央财政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杆会拨付的专项资金30万元已经到账,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左各庄杆会是文安县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杆会起源于明朝中叶,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有成员100多人,演员40多人,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75岁。表演时,几个人扶住一棵十来米高的大竹竿,表演者爬到竿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表演精彩享誉四方

    杆会表演技法是从传说中龙背上的动作演变而来的。表演者首先从爬杆、亮相、拜佛开始,然后按照顺序,经典动作有蹬楼子、手摆旗、脚摆旗、驴打滚、金鸡独立、双打挺、仨卧鱼,最后7人表演七星高照顺利扳倒玉净瓶结束,全都是按照祖辈传承技法演变而来,流传至今。

    提起左各庄杆会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现任左各庄杆会的会长、71岁高龄的张家棣。6岁时,张家棣跟爷爷学爬杆,渐渐对杆会产生了浓厚兴趣。1962年,23岁的张家棣当了会长,当时有20多人参加表演,但随着“文革”来临,杆会被挂以“牛鬼蛇神”的称号而被取缔。“文革”结束后,张家棣专门在大队部的院子里竖起了小杆,用给糖块、给零钱的方式吸引周围的小孩加入到练功行列,队伍逐渐扩大。1991年,张家棣多方筹集资金,盖起了练功房,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练习,人数达到100多人,随后参加了许多国内重要的演出活动并获奖,掀起了杆会的高潮。

    后继有人桃李满园

    为更好地传承杆会,张家棣很早就开始发现和培养人才。今年22岁的薛海威和24岁的于洪明就是两个优秀的青年代表。薛海威和于洪明6岁就开始玩爬杆,张会长发现他俩身体素质好、有潜力,就开始有意培养。先教给他们基本功,锻炼臂力,再教给他们传统动作。现在两个青年不但掌握了50多个经典动作,自己还创新了“叨脚面”、“抓打挺”等前人没有的高难度表演动作。

    “表演时只能穿内衣,夏天没有什么,但到了冬天就不行了,特别冷,有时脚筋都冻得伸不开。今年正月在广场上表演,我的脚面都磨破了,但看到观众那么热情,咬咬牙,坚持把那几个动作表演好。”“只要大家喜欢、高兴,我们苦些、累些不算什么!”薛海威和于洪明你一言我一语地笑着和笔者说。

    提起练习杆会的好处,张家棣说:“这大杆就是一条龙,摸杆就是摸龙。摸摸大杆,没病没灾;摸摸大杆,发财升官;摸摸大杆,五谷丰登。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杆会能强身健体,有很强的观赏性,发扬和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

    申报世界级非遗

    据了解,文安县共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八卦掌、左各庄杆会、里东庄音乐老会、苏桥飞叉、朱派西河大鼓,是全国拥有数量最多的县。目前,左各庄杆会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左各庄杆会还接到台湾民间团体邀请,正在筹备去演出,让台湾同胞也欣赏一下这项精彩的技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专项资金 人参 锻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