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科技创新领跑铜山现代农业


    粮食生产上,通过整合国家、省、市高产创建项目,“桥涵闸站全面配套,沟渠路林综合治理”,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优质粮田100多万亩,并通过旱改水、籼改粳、人工栽培改机插以及良种普及、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措施和技术综合集成运用,打造出沿湖农场、大许镇、柳新镇等一批万亩高产示范片,有效提高了粮食单产。2011年,铜山连续第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

    除了加大对先进设施的研发和良种的培育,近年来铜山区还瞄准科技前沿,加大对农业关键环节、重大技术的攻关力度,抢占产业发展的高端。他们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学院、徐州生物工程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新增南京农业大学(铜山)食用菌科研工作站等产学研基地10个,中国农科院(铜山)科技展示园和院士工作站已进入实施阶段。

    像嫁接机器人一样,如今铜山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新科技都让人眼前一亮:月亮湾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引入物联网大棚控制系统——通过电脑,可以实现对基地4个大棚里的花卉苗木进行远程监控,实现对作物生长信息实时感知、智能诊断、精确调控与智慧管理,对铜山设施农业向高产出、高效益、安全优质、低碳环保方向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铜山清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里,一个叫“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的方盒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记录温度、湿度等;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的太空椒、太空茄,形态各异,让人大开眼界……

    “二传手”贯通“最后一公里”

    2月8日,刚过完元宵节,台湾江山科技公司的赖茂盛教授就来到铜山区棠张镇学庄村设施葡萄基地,对果农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赖教授一来,种植户像追明星一样追着问这问那,他不光带来了葡萄管理技术,让我们的果品长漂亮了,卖上了好价钱,还与果农签了销售协议,成了我们的大客户,以后我们要长期合作下去。”学庄村党支部书记曹峰说。

    除了学庄村这种科技服务模式,近年来,铜山区还充分发挥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职业学校的“二传手”作用,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上创造出“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示范式带动”、“农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推广等模式,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张集镇李村的陈玲和丈夫李保中是村里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家里种了8棚双孢菇和其它蔬菜,在他们指导带动下,现在全村的双孢菇种植已由零散扩大到规模种植,温室大棚发展到2500多个,种植户个个都成了“土专家”,何永等十几位村民还被请到其他地方担任技术指导员。

    “农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合作推广模式,是近两年在铜山兴起的科技服务新形式,就是通过推荐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有关专业协会(合作社)的秘书长或技术顾问,与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最终通过合作社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

    农业技术的成果最终是要体现在地里的,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运用,为此,铜山区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幅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让他们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真正主人。目前铜山已涌现出10多万“拿证”农民。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挑起了铜山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梁。

    “龙头”安上科技引擎

    “农”字头工业的发展曾在当年铜山产业转型升级中立下头功,以维维集团为主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让铜山摆脱了对煤炭、建材、造纸业的依赖,至今该产业仍是铜山6大主导产业之一。可以说,深厚的农业基础是铜山新型工业化的第一跳板。

    “在机械、电子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从没放松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因为它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铜山区区长刘广民说。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营销模式,铜山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经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在郑集、黄集、三堡等镇培育出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徐村食用菌加工集聚区已完成投资5亿元,共入驻、整合企业46家,销售收入达2亿元,利润过千万元,带动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农户2.2万户。全区“三大合作”组织超千家,会员15.7万户,覆盖60%以上农户,其中,200余家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订单生产或定向收购关系,156家合作社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60多家合作社与各类超市建立了对接关系,80%以上的设施蔬菜通过各类市场主体、农民合作组织销往全国各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育苗 食用菌 嫁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