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文 王瑜 孙乃会 施维
在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支持下,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初步形成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从投入支撑到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内生动力更加强劲,“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已经到来。
“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标志着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民革天津市委会副主委王玉佩委员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好各种利好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投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大的飞跃。
经营强主体人员提素质生产扩规模
——发展现代农业亟须破解“三道题”
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2.17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个,其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要想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动政策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委员阐释自己的观点,我们过去研究“三农”问题的视角都是从家庭承包经营出发,政策的着力点也是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转移的背景下,专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未来将承担我国粮食以及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也将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但是针对新型主体的专项扶持政策不多。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新型主体的发展面临‘三难’、‘三不足’,即稳定土地流转关系难、融资贷款难、农业保险难,政策支持不足、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公共服务不足。”钱克明认为,“今后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要在收入补贴向小农户倾斜的同时,使新增的生产性支持和新的生产要素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既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又防止小农户陷入贫困。”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现代农民,我们也称之为职业农民,他们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最基础的力量。”王玉佩坦言,当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尤其是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如今的农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老人农业”特质,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生产率低。”王玉佩分析说,这对于现代科技的推广、机械化发展都会产生制约。
财政投入社会参与金融支持
——构建现代农业新型投入机制
“解决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缺钱。”钱克明说,无论是培训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还是改善设施装备条件,都需要投入作为支持。
去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301933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6792亿元,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25%,远低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的水平。投入严重不足且效益低下,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虽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量依然不足,渠道依然单一。”钱克明建议推动农业投入相关法规的制定,明确农业投入的含义和范围,对农业投入的来源渠道和决策程序等进行刚性规定,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自身更多地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
“不仅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还要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明光委员认为,“可以预期,‘十二五’期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将是农业投资的又一个黄金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3-07/18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