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中
今年春节以来,“民工荒”愈演愈烈,过去阶段性、局部性的用工荒正呈扩大化、常态化趋势,尤其是熟练技工和普工的“双紧缺”,意味着“招工难、用工荒”不仅会继续存在,程度也会加剧。
当前民工荒的现状
从范围看:“民工荒”已逐渐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蔓延。2003年末2004年初,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国内“民工潮”变成了“民工荒”,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区,此后从2005年开始,用工短缺现象逐渐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蔓延,甚至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深受影响。今年尤其突出表现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我国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荒。今年春节前后湖北省用工缺口达50~60万,其他劳动力输出大省重庆和安徽、四川,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过去那种地区性的用工荒正呈现扩大化趋势。
从季节性看:“民工荒”已从“季节荒”发展到“常年荒”。民工荒爆发之初,有阶段性、季节性因素,比如秋季农民工回家收割庄稼,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等等,但是,近年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常态下也处于用工紧缺状态,比如浙江省德清县的数据显示,该县现有6000多家企业,每年常态化用工缺口约1万人。甚至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开始招聘外籍民工(如越南、缅甸)。这表明,用工荒已从“季节荒”演变为“常年荒”了,缺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从工种看:熟练技工和普工都存在紧缺。从目前全国的就业情况看,不但熟练技术工人全面供不应求,而且普通工人也存在紧缺。技术工人多集中在制造业中,多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紧缺。普通工人则多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保洁、护理、保安、搬运、产品组装等行业中,尤其是环卫、餐饮、保洁、护理、搬运等工种在全国各大城市均存在短缺现象。实际上,各大城市对从事低端产业的普工需求量本身较大,但随着城市发展,经济调整等因素,生活成本包括衣食住行的刚性成本不断增加,普工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从流向看:输入地和输出地存在互置,加剧了“民工荒”。总体而言,长三角、珠三角、闽三仍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集散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打工的机会和收入增长较快,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且劳动强度和消费支出较低,关照家里方便,就近打工成为一部分农民工的优先选择。并且本身中西部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导致以前的农民工“输出地”成为“输入地”。河南省的调查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每年80%的新增劳动力开始在省内就业。如此,则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减少,用工更加紧缺。
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是从制度方面看,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突出表现在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一家两制”上。一般一家往往是35岁以下的青壮劳力进城打工,35岁或40岁以上的劳力在家种地或者是照顾老人孩子。其实传统服务业(保安、保洁、护理等),不但能促进那些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单一、年龄偏大,但劳动力还行的男性农民工和失业女性农民工就业,也能增加这部分人群的家庭收入。以三口之家为例,如果全家都能进城,那么,孩子在城市上学,男人和女人均可干普工(保安、保洁、护理),也不至于存在普通工人紧缺。
二是近30年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新增劳动力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表现为3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尤其是熟练的技术工人短缺更加严重。
三是随着近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双转”——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大力推进,珠三角和闽三角等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低附加值的服装加工、纺织加工、玩具加工、电子产品加工、制鞋业、建筑业等产业的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上述地区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对工人的技术、文化要求高,农民工恰恰缺少技术,不适应和满足新型产业的需要,这是结构性“用工荒”的表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25/179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