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去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分别实现“八连增”、“八连快”,为把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把农业部门推动增粮增收的重点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日前,农业部再次启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派出由123名农业部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组成的30个调查组,分赴27个省份,开展为期1个月的驻乡进村入户调查,要求每个组要调查4个乡镇、走访400个农户。
当前,调查活动正在有序展开,各调查组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一线,宣传政策,了解农情,推动春耕。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百乡万户调查”专栏,将调查组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陆续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报记者 吕兵兵
“农业部的调研组一会儿就来俺家调研了。”2月12日一大早,在山东省陵县宋家镇后屯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厚一脸兴奋。准备参与座谈的种粮户张世贵、张成忠和张思智,也都换好了新年时穿的衣服在村口等着。
张忠厚介绍,后屯村的918亩耕地,全部位于农业部高产创建项目核心示范区内,而陵县是2011年全国50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县之一,去年粮食总产21亿斤。正因此,后屯村成为了这次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重点调研村。
不一会儿,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带领调研组一行7人来到。在张忠厚家整洁的客厅里,叶贞琴直入主题:“今天来,就是跟大伙儿聊聊高产创建,想听咱种粮的农民朋友,提出最中肯的建议。”
60岁的张世贵先算了一笔账。2011年,他种粮20亩,小麦亩产1300斤,玉米亩产1400斤,由于种的是“订单麦”,售价比市场价高0.1元,加上补贴,张世贵2011年种粮纯收入4万余元。“俺家田2008年成为高产创建项目区,在那之前,麦子和棒子,都很难打到1000斤。”张世贵说。
“听到你们种粮挣了钱,我们很高兴。但今天,还是想听你们多提意见。”叶贞琴说。
张忠厚率先“发难”:“传统的旋耕深度一般在15厘米,深度太浅,15厘米以下就是板结层。去年,山东农业大学资助了邻村一套深松机械,犁地深度可达35厘米。俺去看了,真不错,俺村也想要一套。”
“为什么觉得深松技术好呢?”叶贞琴问。
“打破了板结层,不仅麦子根系扎得深,而且地里存得住水。去年同样浇了越冬水,人家深松的地里现在墒情就好得多,麦苗返青就快得多。”51岁的老农张成忠接过了话茬。“保守估计,能增产5%到10%,这是目前老百姓最能接受的提高产量的方式。但俺还希望,要价别太高了,最好有补贴。”一说到要补贴,张忠厚也不“忠厚”了。
看到张思智一直没说话,叶贞琴问:“这位老乡,您觉得呢?”
张思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深松技术好,这不假。但俺觉得,眼下最需要改善的是浇地问题。俺这里是引黄灌区,水渠都通到地头了,但麦田南北长300米,眼下用‘小白龙’抽水,光拖水管就费了劲,多的时候得拖出一里地去。一个人浇不了,雇人干觉得贵,外出打工的人就请假回来浇地,两个人一身泥,一天一夜未必浇得完。”
“要是地里能通上暗管就好了,地上留好出水口,50米一个。村里成立个协会负责供水和管理,农户接上管子就能浇地。这样,妇女一个人在家就能办了,不仅省劲,更省水,归根到底是省钱。”张忠厚提出了他的想法。
叶贞琴当即回答:“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通水仅是基础,改善灌溉方式,才是今后着力的重点。你们说的,正是我们在考虑的,你们放心,这个问题一定尽快解决。”
随后,叶贞琴又就统防统治问题,询问四位农民的建议。张忠厚说:“老百姓有个习惯,自己干活不计工,所以只要自己能干的,一般都自己干。就打药来说,家家都有喷雾器,要他们一下子接受大规模的统防统治,还很有难度。”
“实际上,自己打药效果一般。一是用药的质量难保证,二是家用喷雾器的喷雾效果难保证,三是用药技术难保证。以打除草剂为例,大水少药效果更好,但农户还是传统的习惯,少水大药,花钱多反而效果差。”张成忠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15/179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