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建华 王玉琪 冯克 陈兵
南通籍清末状元张謇,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春风先到海东头,芦笋茅针次第抽。”虽然一百多年前现代农业的“春风”在他心中还只处于“芦笋茅针”一般的萌芽状态,但一个“先”字,却寄托了这位近代著名实业家要以现代工商理念率先改变传统农业的先行者心愿。
百年之后,中国现代农业先行者的夙愿,在江苏省南通市早已成为引人瞩目的现实:多彩多姿的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的现代高效农业,不断壮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闻名富裕的美好乡村……新人耳目,让人感奋。
近年来,南通市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颇多探索,在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布局中屡有创新。至2010年底,南通市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实现值总分达67.3分,居苏中苏北第一位。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说:“2018年南通市农业实现基本现代化胜券在握。”
2011年的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南通6个县市区,目睹推进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耳闻“三化”同步迈进的宏阔步履,感受中国现代农业第一缕曙光,在这个“江海会聚之地”,一幅现代农业的宏图正在绘就。
“绿业”变“彩业”:绿色传统农业扩展成五彩多功能产业
“绿色区块是近万亩的大棚设施农业区,种植优质瓜果蔬菜;蓝色区块是200多亩生态养殖区,年产苗鸡3000万羽;黄色区块是农业加工企业区,已有6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全年加工农副产品2.8万吨;还有这片紫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区,藏缘集团已在此建标准葡萄大棚100亩供采摘,还有葡萄主题博物馆和水上生态阳光餐厅等供游人赏玩……”站在启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图前,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钱启林指着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不同区域,向记者介绍园区的建设情况。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中,这张五颜六色的规划图,非常形象地折射出南通市在原本单一的绿色农业“画板”上,调绘出的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现代农业绚烂图景。而这个五彩图景的“调色板”,正是在南通蓬勃发展的现代高效农业!
南通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介绍说,在中央提出“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之后,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更为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而南通的市情,决定了南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全新路径。
一方面,南通是江苏乃至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如何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和凸显出这一地域资源禀赋?
经过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了正中靶心的解答:“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十一五”以来,围绕“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的目标,南通大力实施高效农业“133”行动计划和设施农业“863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取得较大成效。
南通以占全省9.9%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11%的粮食、17%的油料和35%的蚕茧,复种指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亩均农业GDP超过3000元。可以说,南通农民历来的精耕细作传统,为南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早在张謇时代,海门市常乐镇农民刘旦诞就因为创造了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培育了多个优良品种而被人称为“田状元”,并于1910年在南京召开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博览会——江宁劝业博览会上,凭借自己培育种植的大红袍赤豆和旱稻米获得大奖。如今,常乐镇培育村在全国劳动模范、村党总支书记叶剑生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大棚种植草莓等优质果蔬,全村3400亩土地中高效设施农业占到2700亩,亩均效益达1.5~2万元。全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00元,是2000年的5倍,其中80%收入来自高效设施农业。
培育村的今非昔比在南通已不是个案,通过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很多原来单纯依靠“一稻一麦”维持温饱的村庄,逐渐步入小康村的行列。这离不开南通市先后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2008年至2010年,市财政共拿出6631.6万元扶持高效农业发展;2011年更是对高效设施农业、专业化服务及示范点、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品牌、生态健康养殖、园区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等8大类农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06/17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