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春风先到海东头

网友投稿  2012-02-06  互联网

    本报记者 沈建华 王玉琪 冯克 陈兵

    南通籍清末状元张謇,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春风先到海东头,芦笋茅针次第抽。”虽然一百多年前现代农业的“春风”在他心中还只处于“芦笋茅针”一般的萌芽状态,但一个“先”字,却寄托了这位近代著名实业家要以现代工商理念率先改变传统农业的先行者心愿。

    百年之后,中国现代农业先行者的夙愿,在江苏省南通市早已成为引人瞩目的现实:多彩多姿的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的现代高效农业,不断壮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闻名富裕的美好乡村……新人耳目,让人感奋。

    近年来,南通市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颇多探索,在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布局中屡有创新。至2010年底,南通市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实现值总分达67.3分,居苏中苏北第一位。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说:“2018年南通市农业实现基本现代化胜券在握。”

    2011年的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南通6个县市区,目睹推进现代农业的创新实践,耳闻“三化”同步迈进的宏阔步履,感受中国现代农业第一缕曙光,在这个“江海会聚之地”,一幅现代农业的宏图正在绘就。

    “绿业”变“彩业”:绿色传统农业扩展成五彩多功能产业

    “绿色区块是近万亩的大棚设施农业区,种植优质瓜果蔬菜;蓝色区块是200多亩生态养殖区,年产苗鸡3000万羽;黄色区块是农业加工企业区,已有6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全年加工农副产品2.8万吨;还有这片紫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区,藏缘集团已在此建标准葡萄大棚100亩供采摘,还有葡萄主题博物馆和水上生态阳光餐厅等供游人赏玩……”站在启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图前,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钱启林指着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不同区域,向记者介绍园区的建设情况。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中,这张五颜六色的规划图,非常形象地折射出南通市在原本单一的绿色农业“画板”上,调绘出的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现代农业绚烂图景。而这个五彩图景的“调色板”,正是在南通蓬勃发展的现代高效农业!

    南通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介绍说,在中央提出“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之后,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更为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而南通的市情,决定了南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全新路径。

    一方面,南通是江苏乃至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如何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和凸显出这一地域资源禀赋?

    经过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了正中靶心的解答:“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十一五”以来,围绕“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的目标,南通大力实施高效农业“133”行动计划和设施农业“863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取得较大成效。

    南通以占全省9.9%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11%的粮食、17%的油料和35%的蚕茧,复种指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亩均农业GDP超过3000元。可以说,南通农民历来的精耕细作传统,为南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早在张謇时代,海门市常乐镇农民刘旦诞就因为创造了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培育了多个优良品种而被人称为“田状元”,并于1910年在南京召开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博览会——江宁劝业博览会上,凭借自己培育种植的大红袍赤豆和旱稻米获得大奖。如今,常乐镇培育村在全国劳动模范、村党总支书记叶剑生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大棚种植草莓等优质果蔬,全村3400亩土地中高效设施农业占到2700亩,亩均效益达1.5~2万元。全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00元,是2000年的5倍,其中80%收入来自高效设施农业。

    培育村的今非昔比在南通已不是个案,通过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很多原来单纯依靠“一稻一麦”维持温饱的村庄,逐渐步入小康村的行列。这离不开南通市先后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2008年至2010年,市财政共拿出6631.6万元扶持高效农业发展;2011年更是对高效设施农业、专业化服务及示范点、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品牌、生态健康养殖、园区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等8大类农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

    截至2010年底,南通市高效农业累计面积已达327.65万亩,占耕地比重为46.7%,比2005年提高26.7个百分点。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72.27万亩,占耕地比重由2007年的5.74%提高到10.32%,列全省第四位。

    同时,凭借“沿江靠海”的地域优势,南通高效农业的区域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链上伸下延、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在如东县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全县100万亩的沿海滩涂都没有闲着,紫菜、文蛤、小白虾等特色养殖、捕捞和加工为2.5万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高效养殖面积接近40万亩,以白对虾为例,用大棚养殖一年有2~3茬,亩均效益可达3万元。

    海安的茧丝绸、禽蛋、紫菜、河豚,如皋的花卉苗木、肠衣、长寿食品,如东的海产品、出口蔬菜、苗猪,海门的四青作物、海门山羊、设施果蔬,启东的海产品、四青作物、特粮特经,通州的水芹、设施蔬菜、葡萄、优质粮油,市区(含通州区)的休闲农业……如今,随着高效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些“五彩缤纷”的农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据统计,目前南通以县域为单位、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达到20个,居全省第二。

    “附业”变“富业”:依附性农业做成增收大“富业”

    海安县白甸镇官垛村位于南通市最西北角,交通闭塞,村级经济相对薄弱。但由于近年来白甸镇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村95%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还有100多户干脆搬到镇上去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严重老化,有的小组甚至找不到机工和放水员,很多耕地就地抛荒,农业生产入不敷出、停滞不前。

    在南通乃至全国,官垛村的问题绝非个案。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南通以机械、电子、化工、纺织、港口等产业闻名于世,二三产业突飞猛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足额岗位。“铁军”、“海军”、“娘子军”等产业大军的名号,显示了劳务经济收入在南通农民收入中所占的压倒性比重。传统农业,则由于比较效益低迷,在GDP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如何让处于依附性地位的农业真正成为富民的支撑性产业?南通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新举措。

    “农内转移”与“农外转移”并进,就是其中的一大成功举措。

    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依托,南通全面建立镇村土地流转中心和服务站,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质农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集中流转。一方面,通过租金和分红,提高农民土地资产性收益;另一方面,农村留守中老年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得到转移,从园区获得稳定的打工收入。

    镜头回到官垛村。近两年,通过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官垛村充分利用里下河水网优势,发展河蟹、龙虾等水产养殖、有机大米种植和白鹅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最高的效益达万元以上。村里60多岁的农户,在规模养殖场每年工作8个月,年收入1.2万元左右。

    在如东县曹埠镇芦笋生产现代农业园区,甜水村4组69岁农民顾绳南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自家流转土地5.74亩给园区,年租金收入5166元;他和老伴都在园区打工,每年工资19000元,两块加起来纯收入24166元,与原来种植稻麦的年收入8027元相比,增加了16139元。

    “家家有大棚,组组有基地,村村有园区”。近年来,南通各地大力推进县(市)万亩园区、乡镇千亩基地建设,开展“双高万千示范片”创建活动,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有清晰地域界限、体现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涌现出如海门官宫岛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启东江海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江苏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5月,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台办联合批复设立,标志着南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类农业园区478个,面积22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7%。

    现代农业园区同样吸引到龙头企业入驻、能人回乡创业。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租赁土地、共同兴办种养小区、吸纳农民就业等多种方式,能够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分享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农民“农外转移”就业,从二三产中增收致富。

    坐落在海门市的江苏中宝食品有限公司,以开发各类“四青作物”速冻加工产品为主,成立以来坚持生产基地和联农利益机制同步建设。通过订单、合作社、园区基地等途径,公司已建立了稳定供货的原料基地20多万亩,每年基地农民交售的农产品直接增收达9000多万元。同时,公司采用保护价收购、种子补贴、合作社分红及组织费利润返还等方式返利给农民约170多万元,加上300多名常年为公司原料服务的经纪人的收益750多万元,带动农民进厂务工的工资300多万元,合计直接帮助农民年增收达1.1亿元。

    “农业”变“龙业”:分散性农业连成产业化大“龙业”

    1901年,张謇在南通创立了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打破了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分散性模式,采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公司与小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并与纺织工业挂钩,初萌中国特色的农工一体化新芽。

    今天,在南通大地,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高歌猛进。不断壮大的农业企业更是发挥了名副其实的龙头作用,带动农业协会、合作社,推进品种、技术、质量、管理和销售“五个统一”,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着力打造了闻名中外的农业品牌。一批大宗农产品声名鹊起、畅销国内外市场,且占有较大的份额。“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现农产品出口总值13亿美元,年均出口2.6亿美元,全市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全市农业一般贸易出口额的70%左右。

    目前,南通业已形成优质稻米、特色蔬菜、地方特色畜禽、海水产品、花卉苗木、桑蚕茧这六条连接国内外市场和百万农户的产业巨龙,当然,每一条巨龙的精彩舞动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激情引领。

    兰波实业有限公司所处的海安县老坝港镇素有养殖紫菜的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产业。直到1996年兰波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逐步在海安发展新围垦滩涂1000多亩,建成了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紫菜育苗基地,育苗面积达1.5万平方米。此外还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与美国、西欧及东南亚一些外商建立了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

    兰波公司的迅速崛起,大大带动了海安县紫菜业的全面发展。目前,海安县出口紫菜示范区内有出口紫菜企业18家,备案养殖海域30500亩,2010年实现出口创汇1800多万美元,以全省1/6的养殖规模,创造出全省1/5的产量和1/4的经济效益,老坝港镇也因之被誉为“中国紫菜第一镇”。

    南通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打造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69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16.2%,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37家,均居全省第二位。

    “建成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百姓”。南通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做好一产的同时,努力做大二产,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能力不够的问题,突破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做活三产,突破市场营销,提高流通服务水平,逐步构建起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走在如皋市“花木大世界”交易市场里,往来运送苗木的车辆川流不息,从车牌可以判断它们来自全国很多地方。如皋市副市长杜永红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这个苗木综合交易市场带动了如皋18万亩花木基地的建设和5万多农户的生产,仅顾庄村一个村2010年花木销售就达1.5亿元。同时,市场1000多个交易摊位出租率达100%,全国15个省市的业主汇聚于此,2010年市场交易额达35.6亿元。此外,市场还提供出运输、装卸、草坪建植、盆景蟠扎、养护等十几种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3600多个。”

    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拉着农户增收,南通市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也在迅速发展,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合作组织为重要纽带,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抱团集群闯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

    为提高蚕茧组织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程度,全国首批、也是国内茧丝绸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蚕业合作社对参社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保姆式”的跟踪服务。公司年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带动当地近20万亩种桑养蚕基地,为蚕农栽桑、养蚕、售茧各个环节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茧丝绸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

    以高效农业为抓手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园区建设为支点撬动农民增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创新产业化模式,南通发展现代农业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效果倍增。如今,站在高效农业已占农业近一半比例的崭新平台上,南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更足、步伐更快。市委书记丁大卫说:“省委要求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南通是江北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成为‘有条件的地方’之一。”

    南通近年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已经并还将继续有力地证明着南通人民的这种自信和作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2-06/17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