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三农”事业夯基础


    新华社记者 董峻

    刚刚过去的2011年,面对异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异常波动的市场环境等严峻挑战,“三农”事业保持了全面发展的好势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亮点。

    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农村经济捷报频传

    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登上历史新台阶,总产达11424亿斤,比上年增加495亿斤,首次迈上11000亿斤新台阶,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创纪录的852斤。

    伴随粮食的“八连增”,农民收入也实现了“八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7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令人欣喜的还有,除了粮食之外的主要农产品也全面增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这是近16年来第一次。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6.77亿吨、1.42亿吨,增长4%和8%。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950万吨、2775万吨和3825万吨,增长0.3%、0.4%和2.1%。水产品产量超过5600万吨,增长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1年农业增产增收,有力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赢得了主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民生大幅改善

    近年来,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2011年,各项农村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教育方面,国家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满足200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197万新增寄宿生的住校需求。同时,国家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目前标准是小学生每年400元,初中生每年600元。

    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32亿人,几千年来农民“病有所医”的愿望正在实现。2011年,新农合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48%提高到70%左右;超过九成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开展门诊统筹,从保大病向兼顾小病延伸;九成以上统筹地区的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

    生活保障方面,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政策对头措施得力打造“三农”发展“黄金期”

    “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在起点高、灾害重、挑战多的情况下,实现了新的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成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韩长赋说,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彻底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四补贴”,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十六大以来,国家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中小学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