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农场把承担上海市畜牧异地养殖梯度转移的战略任务作为发展契机,自2003年以来,已经建成1个原种猪场、1个种猪扩繁场、6个商品猪场、2个有机肥厂、1个饲料厂。生猪养殖已成为农场的核心主业,占农场年营业收入的60%。
2010年初,正是生猪养殖的又一个寒冬,养殖成本上升,生猪市场低迷,全行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的局面,一时间不少小规模养殖户选择退出,独具慧眼的农场党委书记刘斐然在逆势中发现了生机,果断决定抓住契机高起点扩建猪场,加快建设能“自动清粪、自动温控、自动供料”的现代化猪场。2011年他们迎来了生猪养殖的丰收年,猪场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眼下,在上海农场的庆丰地区,又一座高标准的4万头猪场正在热火朝天地兴建之中,瞄准国家级的光明种猪场正在酝酿之中。2011年农场纯利润达近亿元,令人鼓舞的是,这些利润全部来自“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
农场的生猪养殖技术参数在行业内处于先进水准,高水平的养殖源于高标准的管理。一次,有一批从上海来农场参观旅游的人,驱车来到一个猪场门前,要求进场参观,结果他们徘徊半天也没让进。正当众人疑惑不解时,养殖场场长出面解释道:“我们场是个3万头规模的大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了保证猪群的健康安全,避免外源性传染病侵害,确保上市生猪肉品卫生,我们实行严格的封场制度,外来人员是禁止进场的,即使是进入办公生活区也要经过严格消毒,所以,请大家体谅。”目前,他们把疫情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每周的养猪场疫情例行生产检查已坚持数年,成为一种常态化措施。
刘斐然向记者介绍,上海农场生猪养殖业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关键还有一支有技术专长、对猪场有感情、能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人们常说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这里成为现实。农场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从薪金待遇、住房补贴,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爱,让技术人员和员工感到温暖,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力。
目前农场共有生猪养殖管理技术人员150人,硕士学历以上6人,大中专以上学历达90%,已经培育了一支可以复制的专业团队,确保了农场规模化生猪生产模式得以传承下去。2011年以来,农场为进一步提升生产参数,解决技术难题,依托科研机构提高畜牧科技创新能力,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扬州大学、杭州新能源公司、美国谷瑞公司签订了常年技术协议,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立奖学金,主要针对人才培养、技术指导、课题研究、新产品试验示范、家畜遗传育种、饲养技术、疫病防控、饲料配方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通过多年的实践,农场生猪在饲养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环境控制、自动供料、养猪装备、沼气发电、粪水还田利用等技术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并实现了种猪人工授精技术、仔猪腹泻防治、圆环病毒的防治三大技术突破;通过多项技术攻克,近几年来,猪场未出现重大疫情,实现了猪场的长治久安,确保了生猪健康养殖。
上海农场坚持“猪田”匹配原则,搞“种养结合、生态还田”。上海农场23万头生猪粪水全部被作物利用后每年可节约化学肥料448.6万元,三年合计增效1345.8万元,同时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等级。2006年启动的亚欧生态合作项目——市郊猪废弃物生态利用,已全部建立从猪场到农田的地下粪水管网系统,引入的欧洲大型液态施肥机,成功解决了传统粪水还田的技术路径、利用效率等难题,做到了粪水在水田和旱田的配方施肥和精量施肥。
年上市100万头生猪,是上海农垦光明集团确立的未来三年生猪养殖发展目标,在集团的战略引领下,上海农场正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利用三年时间发展到35万头,同时积极探索生猪养殖技术、管理输出,走出农场发展生猪养殖事业,带动广大农民提高养猪水平的新路子。
海丰农产品成为市民最爱
海丰农场米业生产曾经全市闻名,根据农垦集团规划把全集团农场的米业资产剥离,成立单独米业公司。现在海丰农场农业生产还有两大支柱产业:水产和蛋鸡养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1-20/178146.html